二手房交易中,实图是买家初步了解房源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户型、采光、装修等关键信息,直接影响看房意愿和最终决策,部分房源实图存在“美化”“失真”甚至“虚假”问题,导致买家“货不对板”,引发纠纷,辨别二手房实图真实性、规避信息差,成为买家的必修课,当前,二手房实图问题主要集中在“过度包装”上:部分中介或卖方通过技术手段放大房源优势,掩盖瑕疵,比如用广角镜头拉伸空间,让小户型显大;调整光线参数,让昏暗房间变亮;后期P掉墙面裂缝、霉斑,甚至用非本小区图片吸引客户,这些行为不仅误导买家,也破坏了交易信任,亟需买家掌握辨别技巧。

二手房实图

常见二手房实图失真手段及辨别方法

为帮助买家快速识别“陷阱”,以下整理常见实图失真手段、具体表现及辨别方法:

失真手段 具体表现 辨别方法
广角镜头畸变 用超广角拍摄,导致房间棱角拉伸、墙体弯曲,显大但实际拥挤,家具比例失调。 要求提供原图(无修图痕迹),观察房间边框是否为直线;对比家具实际尺寸(如床、桌)与墙面比例。
光线美化 选择清晨/傍晚光线最佳时段拍摄,或用补光灯增强亮度,掩盖采光不足、潮湿发霉问题。 询问房源朝向、楼层,要求提供不同时间段(如正午、夜间)图片;实地看房时注意自然光下的实际亮度。
后期P图掩盖瑕疵 P掉墙面裂缝、墙皮脱落、水渍霉斑,或修改户型尺寸(如将“一室一厅”P成“两室一厅”)。 检查细节处是否自然(如墙角与地面交界处是否有模糊、拼接痕迹);对比户型图与图片中的房间布局是否一致。
虚假房源图片 使用样板间、其他小区或同小区不同户型的图片,吸引客户到店后再推荐其他房源。 要求提供房源具体地址(可核对小区名称、楼栋号);多平台对比同一房源图片,若仅中介平台有图且信息模糊,需警惕。

实图与实际差异的风险

买家因实图误导签订合同后,看房时可能发现面积缩水、采光差、存在隐蔽瑕疵(如管道漏水、地基沉降)等问题,轻则要求降价,重则引发退房纠纷,根据《民法典》第500条,当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属于欺诈,买家可请求撤销合同并主张赔偿,但实践中,“举证难”是主要障碍:需证明卖方或中介存在“故意”(如图中瑕疵实际存在且未告知),而非“合理美化”(如光线调整),这对普通买家而言难度较大。

二手房实图

买家应对策略

  1. 要求“原图+视频”双重验证:让中介或卖方提供未修图的原始照片(可检查EXIF信息中的拍摄参数)和房间全景视频,视频中需包含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核心区域,观察细节(如墙角是否平整、地面是否有裂缝)。
  2. 实地看房“三查”:查采光(不同时间段到访,如上午、下午)、查尺寸(用卷尺测量房间长宽,对比产权证面积)、查隐蔽工程(打开水龙头测试水压,检查插座是否通电,观察天花板是否有渗水痕迹)。
  3. 多渠道核实房源信息:通过小区物业、业主群了解房源真实情况(如是否为凶宅、是否存在产权纠纷);对比链家、贝壳等多家平台发布的同一房源图片,若信息矛盾(如户型、楼层不同),需谨慎。
  4. 合同明确“实图真实性”条款:在购房合同中补充“卖方及中介保证提供图片与房源实际情况一致,若因图片失真导致买家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定金、装修成本),需全额赔偿”,并约定违约金比例,降低维权成本。

二手房实图是交易窗口,但非决策全部,买家需保持理性,通过“原图验证+实地考察+法律保障”三重防线,避免被“美颜”实图误导,建议选择正规中介平台,其房源审核机制相对完善,能减少虚假实图风险,确保交易安全。

FAQs

二手房实图与实际差距大,可以退定金吗?
答:若卖方或中介存在故意欺诈(如图中“两室”实际为“一室”,或P掉的重大 structural瑕疵),且买家能提供证据(如图中家具布局与实际不符、第三方鉴定报告),可依据《民法典》第148条主张欺诈,要求撤销合同并双倍返还定金,若仅是轻微美化(如光线调整),且合同未约定图片真实性,则可能无法退定金,建议签约前通过实地看房核实后再支付定金。

二手房实图

如何判断中介提供的二手房实图是否真实?
答:一是查“源头”:要求中介提供房源的“房号+产权证编号”,可到当地住建局官网核验房源是否存在;二是看“细节”:实图中若家具摆放整齐、无生活痕迹(如衣物、杂物),可能是“空置房摆拍”,需警惕;三是问“反馈”:让中介提供近期看房客户的联系方式,侧面了解实际看房体验(如采光、噪音情况),若多人反映“图片与实际差距大”,建议放弃该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