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化,“房住不炒”定位明确,各地因城施策出台放松限购、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等措施,但房价整体呈现“下行压力大但实质性下降难”的态势,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依然坚挺,三四线城市虽有松动,但跌幅也多在可控范围,房价为何“易涨难降”?这背后是供需关系、政策预期、土地财政、开发商资金、居民购买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房价难降

供需关系方面,土地供应稀缺与人口流入共同支撑了房价的底部支撑,虽然多地加大住宅用地供应,但核心区域土地资源有限,开发商为获取优质地块,竞争激烈,导致地价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0-2023年,一线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始终维持在5%-10%,远高于三四线城市的0%-2%,土地成本占房价比重普遍在30%-50%,地价不降,房价难有大幅下调空间,城镇化进程虽放缓,但大城市群人口仍在集聚,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净流入分别达180万、150万,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持续存在,即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核心城市的新房去化周期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如2023年一线城市去化周期约8个月,低于12个月的合理上限),供需结构偏紧支撑了房价的韧性。

政策与市场预期的博弈也是房价难降的重要原因。“政策底”已现但“市场底”未到,2022年以来,全国超300城放松限购,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0%,5年期LPR累计下调65个基点,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但购房者信心修复缓慢,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资金更倾向于“避险”而非“入市”。“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尚未根本扭转,部分城市开发商小幅降价即引发老业主维权,导致企业“不敢降、不愿降”,例如2023年某新一线城市楼盘降价5%,遭业主集体抗议,最终被迫恢复原价,这种“降价维权”现象抑制了开发商的降价空间。

土地财政依赖度制约了地方政府推动房价下落的动力,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约6.5万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8%,部分城市(如杭州、南京)依赖度超过50%,地方政府为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在土地出让时倾向于“控量保价”,通过减少核心地块供应维持地价稳定,若大幅降价出让土地,不仅影响当期财政收入,还可能引发土地市场波动,进而冲击地方基建和民生项目投入,因此地方政府缺乏推动房价大幅下落的动力。

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与成本约束进一步限制了降价空间,当前房企仍面临债务到期压力,2023年房企境内外债券到期规模约1.2万亿元,虽然“三支箭”等融资支持政策缓解了部分压力,但企业现金流依然紧张,降价促销虽能快速回笼资金,但可能加剧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销量不及预期,反而恶化资金状况,建安成本、融资成本高企,2023年螺纹钢、水泥等建材价格同比上涨3%-5%,房企平均融资成本约6%-8%,房价若大幅下降,企业将面临亏损甚至破产风险,以价换量”多选择在低线城市或非核心项目,核心区域房价仍保持坚挺。

居民购买力与房价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房价下行,2023年重点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偏高,深圳、北京、上海分别达28.5、24.3、21.8,远超国际公认的6倍合理区间,居民收入增长放缓,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2%,低于房价涨幅(一线城市新房均价同比上涨2.1%),导致“想买的买不起,买得起的观望”,虽然刚需群体存在,但购买力不足限制了房价下行空间,市场呈现“有价无市”与“潜在需求未释放”并存的局面。

房价难降

以下是2020-2023年重点城市土地成交情况及2022年部分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数据,进一步印证上述因素:

表1:2020-2023年重点城市土地成交情况
| 城市 | 土地供应面积(万㎡) | 成交溢价率(%) | 楼面价(元/㎡) |
| -----| ---------------------| --------------------| ------------------|
| 北京 | 850 | 8.2 | 35200 |
| 上海 | 920 | 7.5 | 38500 |
| 深圳 | 320 | 9.1 | 42100 |
| 杭州 | 1200 | 5.8 | 28600 |
| 成都 | 1800 | 3.2 | 16500 |

表2:2022年部分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
| 城市 | 土地出让金(亿元)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依赖度(%) |
| -----| ---------------------| --------------------------| --------------|
| 杭州 | 2100 | 3200 | 65.6 |
| 南京 | 1800 | 2800 | 64.3 |
| 武汉 | 1500 | 2600 | 57.7 |
| 重庆 | 1200 | 3200 | 37.5 |
| 西安 | 900 | 1500 | 60.0 |

综上,房价难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土地稀缺、人口流入等基本面支撑,也有政策预期、土地财政、开发商成本等制度性约束,还有居民购买力与房价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城镇化深化、政策持续优化、房企风险出清,房价有望逐步回归理性,但在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仍较低。

FAQs

房价难降

  1. 问:房价长期不降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房价长期维持高位可能挤压居民消费,导致购房支出占比过高,抑制其他领域消费需求;房企资金链压力可能传导至金融系统,增加银行坏账风险;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地方,财政收入稳定性将受影响,进而制约基建和公共服务投入,长期看,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内需扩大。

  2. 问:未来房价会大幅下降吗?需要什么条件?
    答:未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低,但结构性分化会加剧,若要实现房价合理回归,需要:一是土地供应结构优化,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降低地价占比;二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提升购买力,缩小房价收入比差距;三是房企风险出清完成,市场供需恢复平衡;四是购房者预期转变,形成“房住不炒”的市场共识,在这些条件逐步满足后,房价有望在稳中有降中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