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线城市房价走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连接一二线城市与县域经济的重要节点,其房地产市场既受全国性政策与宏观环境的影响,也因自身独特的经济、人口和区位条件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整体来看,四线城市房价已告别普涨时代,进入“总量见顶、结构分化”的新阶段,具体走势可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展开。
历史回顾:从“棚改红利”到“理性回调”
四线城市房价的波动与政策周期、人口流动及经济转型紧密相关,2016-2018年,在“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政策的推动下,大量拆迁资金涌入市场,叠加当时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的去化压力,政策通过释放购买力快速消化库存,四线城市房价迎来一波普涨行情,以中西部部分典型四线城市为例,2016-2018年新房均价年均涨幅普遍超过10%,部分城市甚至达到15%,市场情绪一度高涨。
但2019年后,随着棚改规模逐年缩减(全国棚改开工量从2018年的626万套降至2023年的约150万套),支撑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核心动力减弱,加之部分城市前期过度开发导致库存积压,房价开始进入调整通道,2020年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预期转弱,购房需求进一步收缩,四线城市房价跌幅一度超过一二线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70个大中城市中,四线城市新房价格平均同比下跌1.2%,二手房价格平均下跌2.5%,跌幅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的0.3%和1.2%。
2021-2022年,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各地虽出台松绑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但四线城市因人口流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市场复苏动能不足,房价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部分库存高企的城市甚至出现“以价换量”的现象,新房均价同比跌幅持续扩大。
当前现状:供需失衡下的分化加剧
当前四线城市房价走势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区域分化、产品分化及市场热度分化三个特征。
从区域来看,靠近核心都市圈的四线城市因承接产业和人口外溢,房价相对坚挺,长三角、珠三角周边的部分四线城市(如浙江嘉兴、江苏南通下辖县级市),依托核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和交通便利性,2023年新房均价仍保持3%-5%的同比小幅上涨,且去化周期维持在12个月以内的合理区间,而远离都市圈的中西部四线城市,因人口持续净流出、产业支撑薄弱,房价普遍承压,2023年新房均价同比跌幅普遍在5%-8%,部分城市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房企以价换量的现象普遍。
从产品结构看,改善型需求成为支撑市场的主要力量,随着四线城市居民居住需求从“有房住”向“住得好”升级,120-144㎡的改善户型、带装修的新房项目更受青睐,价格跌幅小于刚需小户型;而90㎡以下的刚需产品因供应过剩,价格竞争更为激烈,部分城市同品质房源价格较2021年高点已下跌15%以上。
从市场热度看,二手房市场流动性明显低于新房,四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但受“买新不买旧”观念及贷款额度限制,成交量占比不足40%,部分城市甚至低于30%,导致二手房挂牌价与成交价价差扩大,议价空间普遍在10%左右,相比之下,新房市场在房企“以价换量”策略下,成交量相对稳定,但价格下行压力仍存。
以下为2023年部分四线城市房价及库存情况对比:
城市类型 | 代表城市 | 新房均价(元/㎡) | 同比涨跌幅 |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 | 去化周期(月) |
---|---|---|---|---|---|
都市圈周边四线 | 浙江嘉兴桐乡 | 12500 | +3.5% | 85 | 10 |
江苏南通海门 | 11800 | +2.8% | 72 | 11 | |
中西部普通四线 | 河南南阳 | 7500 | -5.2% | 320 | 22 |
安徽阜阳 | 6800 | -6.8% | 280 | 25 |
未来趋势:长期承压下的结构性机会
展望未来,四线城市房价走势将呈现“整体趋稳、局部分化”的格局,长期仍面临人口、经济及库存的三重压力,但部分城市或因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出现结构性机会。
人口因素仍是决定房价长期走势的核心,四线城市普遍面临人口净流出问题,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西部部分四线城市近十年人口流失率超过10%,年轻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聚集的趋势未改,刚需购房群体持续减少,这将抑制房价的上涨空间,但需注意的是,随着县域经济的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四线城市可能吸引人口回流,形成局部支撑。
经济与产业决定购房能力,四线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单一,居民收入增长有限,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不足3万元,仅为一线城市的50%左右,购房能力相对不足,未来若能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如文旅、制造业)实现经济提质,或能提升居民购房信心,对房价形成支撑。
政策调控将聚焦“防风险”与“保交楼”,2023年以来,各地针对四线城市出台的政策更侧重“因城施策”,如降低首付比例至20%、下调房贷利率至3.8%以下、发放购房补贴等,但政策效果边际递减,未来随着“保交楼”工作的推进,房企资金链压力有望缓解,市场信心逐步修复,但房价大幅上涨的动力不足,大概率维持“低位盘整”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更新或成为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新增长点,202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支持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四线城市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相关配套的完善或提升区域居住价值,带动局部房价企稳。
相关问答FAQs
Q1:四线城市现在适合买房吗?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A:是否适合买房需结合自身需求及城市基本面综合判断,若为刚需自住,且选择都市圈周边、产业有支撑、库存去化快的四线城市,可适时入手;若为投资,需谨慎,因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空间有限,流动性风险较大,重点考虑因素包括: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情况、产业基础与经济活力、库存去化周期、交通便利性及教育资源配套等。
Q2:四线城市房价会暴跌吗?哪些城市风险较高?
A:从整体来看,四线城市房价“暴跌”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因政策“托底”效应明显(如“保交楼”、限跌政策),且房价已处于相对低位,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但部分远离都市圈、人口持续流出、库存高企(去化周期超24个月)的城市,仍面临价格下行压力,需警惕“阴跌”风险,如中西部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及人口流出大县的普通四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