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降不下来,是当前许多城市楼市呈现的显著特征,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供需关系、政策导向、土地成本、金融环境及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房价的支撑力源于其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和现实的经济逻辑,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是房价难以下跌的核心基础,尽管近年来部分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和库存压力,但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由于优质教育、医疗、就业资源的高度集中,持续吸引人口流入,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依然旺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一线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虽有所波动,但核心区域的新房去化周期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供不应求的局面未改,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加剧了供需矛盾,以北京、上海为例,核心城区住宅用地供应长期偏少,新增地块多位于远郊,导致优质地段“地王”频出,开发商拿地成本高企,最终转嫁至房价中,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房价缺乏大幅下行的空间。
政策层面的“稳”字基调为房价提供了托底支撑,自“房住不炒”定位提出以来,房地产政策已形成“双向调节”的框架:通过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抑制投机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通过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推进“保交楼”等措施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稳定市场预期,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使其难以接受房价大幅下跌,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虽较峰值有所回落,但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约三成,若房价显著下滑,地价随之降低,将直接影响地方基建和公共服务投入,因此政策层面更倾向于“稳房价”而非“促降价”。
第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刚性约束限制了房价下行空间,在房价构成中,土地成本 typically 占比30%-50%,一线城市甚至高达60%以上,近年来,尽管土地出让政策有所调整,但核心地块的起始价仍保持高位,开发商为获取优质资源不得不付出高价,这部分成本最终会通过定价转嫁给购房者,建材价格、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的上升也推高了开发总成本,2023年螺纹钢、水泥等建材价格同比上涨约5%-8%,房企平均融资成本仍在4%-6%之间,这些成本压力使得开发商即使面临销售放缓,也难以通过大幅降价来促销,否则将直接侵蚀利润甚至导致亏损。
第四,金融环境的宽松预期和市场惯性进一步强化了房价韧性,为支持实体经济,近年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房贷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这降低了购房者的融资成本,刺激了部分刚需和改善需求入市,房地产作为居民资产配置的核心载体,其保值增值属性深入人心,尽管“房住不炒”政策持续发力,但购房者对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尚未完全逆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仍普遍存在,导致二手房挂牌量虽增,但业主降价意愿低,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的观望状态,银行体系对房地产的风险敞口较大,若房价大幅下跌,可能引发房贷违约率上升,冲击金融稳定,因此银行也有动力配合政策维持市场平稳。
房企的生存策略和行业调整周期也延缓了房价下行进程,经历近两年的行业深度调整后,部分房企面临资金链压力,但“保交楼”政策的推进要求其优先确保项目完工,而非通过大幅降价快速回笼资金,行业集中度提升后,头部房企更注重品牌维护和利润平衡,倾向于以价换量而非以价换现,降价多针对特定房源或远郊项目,难以带动整体房价下跌,二手房市场的挂牌量激增但实际成交低迷,反映出业主对价格的坚守,进一步抑制了新房价格的调整空间。
不同城市土地成本占房价比例对比(以2023年数据为例): | 城市等级 | 土地成本占比(%) | 典型城市举例 | |----------|------------------|--------------| | 一线城市 | 50-60 | 北京、上海、深圳 | | 二线城市 | 30-45 | 杭州、成都、武汉 | | 三四线城市 | 20-35 | 唐山、潍坊、洛阳 |
房价降不下来是供需结构、政策导向、成本压力、金融预期及行业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在“稳”的政策基调下,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低,市场或将延续“总量平稳、结构分化”的态势,核心城市房价仍具韧性,而部分三四线城市或面临温和调整,长期来看,随着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完善和土地财政依赖的逐步降低,房价有望回归理性,但这需要时间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有些三四线城市房价已下跌,但整体市场仍被认为“降不下来”?
A:房价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三四线城市因人口流出、库存高企,房价确实存在下跌压力,尤其是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由于资源集聚、需求旺盛,土地和住房供给稀缺,房价仍保持较强韧性,整体市场的“降不下来”主要源于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以及政策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避免全国范围内房价断崖式下跌。
Q2:未来政策会允许房价大幅下降吗?
A: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而非刺激或抑制房价单边波动,大幅下降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个人断供、银行坏账增加)、影响地方财政和社会稳定,因此政策层面会通过支持刚需、改善供给、调节土地节奏等手段托底,防止房价“硬着陆”,但政策也不会重回刺激大涨的老路,而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房住不炒”的长期定位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