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过高会加重居民生活负担、加剧金融风险,过低则可能影响地方财政和行业稳定,调控房价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综合运用需求端抑制、供给端优化、制度性建设等手段,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
需求端调节:抑制投机,保障刚需
需求端调控的核心是“分类施策”,既抑制投机性需求,又保障合理住房需求,避免“一刀切”误伤刚需。
一是实施差别化限购政策,对一线城市及热点二线城市,严格执行限购条件,如要求非本地户籍家庭需连续缴纳一定年限社保或个税方可购房,且限定家庭购房套数;对库存高、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可适当放宽限购,甚至取消限购,激活合理需求,2023年部分二三线城市取消限购后,当地成交量短期回升,市场情绪有所回暖。
二是优化差别化信贷政策,通过调整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工具,区分刚需与投机需求,对首套住房购买者,执行较低首付比例(如20%-30%)和优惠利率(如LPR基础利率下浮),降低购房成本;对二套及以上住房,大幅提高首付比例(不低于50%)和贷款利率(LPR基础利率上浮1.5倍以上),增加投机购房的资金成本,严格审查贷款资金来源,防止“消费贷”“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三是完善税收调节机制,加大交易环节税收力度,对个人转让住房征收增值税(持有不足2年的全额征收,2年以上的差额征收)、个人所得税(按“财产转让所得”20%或核定征收),提高短期投机交易成本,研究推进房地产税试点,对多套房持有者征收累进税率的房地产税,通过持有成本抑制囤房行为,重庆、上海已开展房地产税试点,对调节住房供需、引导合理住房消费起到一定作用。
供给端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预期
供给端调控的重点是“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从源头稳定房价。
一是科学安排土地供应,根据人口流动、库存消化周期等动态调整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对人口净流入、住房需求旺盛的城市,适当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尤其要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用地占比;对人口净流出、库存高企的城市,减少甚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避免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2022年以来,一线城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供应,占比达到住宅用地的30%以上,有效缓解了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
二是规范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行为,严格落实“限价令”,对新房销售价格进行备案管理,防止开发商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将预售资金纳入专用账户,确保资金用于工程建设,避免“烂尾楼”引发市场恐慌,打击开发商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公租房”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中低收入群体、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2023年全国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约200万套(间),共有产权住房供应稳步增加,通过“补砖头”(给开发商补贴)和“补人头”(给购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保障性住房的租金和售价,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从而稳定整体房价。
制度性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短期调控政策可快速见效,但房价稳定需依赖长效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住房市场的深层次矛盾。
一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与试点,房地产税是调节收入分配、抑制投机的重要手段,通过立法明确征税范围、税率、减免政策等,增强政策确定性,试点过程中可设置免征面积(如人均40平方米),对刚需家庭免税,对多套房持有者征税,既保障基本居住需求,又增加投机成本。
二是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落实“租购并举”制度,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增加长租房供给;保障承租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学、医疗),降低购房“刚需”属性,2023年多个城市试点“租购同权”,承租人凭租赁合同可享受与购房者同等的公共服务,逐步改变“重购轻租”的观念。
三是加强金融审慎管理,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限制银行向房企和个人过度放贷;落实“三道红线”政策,控制房企负债规模(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倍),推动房企从“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向“高质量、稳健经营”转型,降低金融风险。
区域协同与因城施策:避免“一刀切”
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显著,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热点城市与冷门城市在供需关系、库存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调控需坚持“因城施策”,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权,对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可通过增加土地供应、严格限购限贷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对鹤岗、阜新等收缩型城市,可推进棚户区改造、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消化库存,稳定房价,加强区域协同,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联动机制,避免政策套利和房价轮动上涨。
调控措施概览表
调控方向 | 具体措施 | 政策工具 | 预期效果 |
---|---|---|---|
需求端 | 差别化限购、限贷、税收 | 行政手段(限购)、金融工具(首付比例、利率)、税收(增值税、房产税) | 抑制投机,保障刚需,降低市场热度 |
供给端 | 土地供应优化、房企监管、保障房建设 | 土地政策(供应规模与结构)、行政监管(预售资金)、财政补贴(保障房) | 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预期,满足多层次需求 |
制度端 | 房地产税、租赁市场、金融审慎管理 | 立法(房地产税)、制度创新(租购同权)、金融监管(三道红线) |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房价调控有时会出现“越调越涨”的情况?
A:“越调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策时滞,从政策出台到市场见效存在一定时间差,期间市场预期可能已发生变化;二是供需结构矛盾,若土地供应长期不足、人口持续流入,调控仅能短期抑制需求,无法解决供给短缺问题;三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部分城市通过“价高者得”出让土地,推高地价进而带动房价,调控需兼顾短期行政手段与长期制度供给,同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Q2:房地产税全面开征后,房价会大幅下跌吗?
A: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需综合评估,短期来看,房地产税可能增加多套房持有成本,导致部分投机房源抛售,增加市场供给,对房价形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来看,房价主要由供需关系、人口、经济基本面决定,若房地产税与土地供应、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协同推进,反而能通过调节供需稳定房价,房地产税立法会设置免征面积和税率优惠,对刚需家庭影响较小,且税收可能用于保障房建设,进一步平衡市场,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推动市场向“稳中有降”的健康态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