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定价体系中,“房价基准利率”是影响购房成本与市场预期的核心变量,其变动直接关系到购房者的月供压力、房企的融资成本,进而通过供需关系传导至房价本身,这里的“基准利率”主要指2019年改革后启用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以及此前长期发挥作用的贷款基准利率(2019年8月后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二者共同构成了不同时期房贷利率的定价锚点。

房价基准利率

从历史沿革看,2015年之前,我国房贷利率以央行设定的“贷款基准利率”为基准,例如1年期基准利率为4.6%,5年以上为6.55%,房贷利率通常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2015年央行多次降息后,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降至4.9%,房贷利率下限可打7折,直接刺激了购房需求,推动房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2019年8月,LPR改革落地,房贷利率定价基准正式转为LPR,5年期以上LPR每月更新一次,房贷利率=5年期以上LPR+基点(基点由银行根据购房者资质、当地政策等确定,可正可负),这一改革使房贷利率与市场资金利率联动更紧密,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

基准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主要通过“购房成本—需求—价格”的传导链条实现,具体而言,当LPR下调时,存量房贷(若为浮动利率)和新发放房贷的月供压力将减轻,假设贷款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若5年期以上LPR从4.2%降至3.8%,月供将从4890元降至4660元,30年总利息减少约8.3万元,购房门槛降低,刺激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入市,短期内可能推高房价;反之,LPR上调则会增加购房成本,抑制需求,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这种影响并非绝对,需结合政策调控(如限购、限贷)、市场供需(如库存去化周期)、购房者预期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2022年以来,尽管LPR多次下调(5年期以上LPR从4.65%降至3.95%),但因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房价并未出现明显反弹,反映出基准利率并非房价波动的唯一决定因素。

下表以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房贷为例,对比不同LPR水平下的月供及总利息差异:

房价基准利率

LPR(%) 月供(元) 30年总利息(万元) 较LPR=4.2%的利息变化(万元)
2 4890 04
0 4774 86 -4.18
8 4660 76 -8.28
6 4545 62 -12.42

值得注意的是,房贷利率的“加点”部分也会影响实际利率水平,在LPR下调的同时,若银行因风险考量提高加点幅度,实际利率降幅可能被对冲,不同城市、不同购房者的加点差异显著,例如首套房贷加点通常低于二套房,一线城市加点可能高于三四线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房贷利率的分化。

相关问答FAQs:

Q1:房贷利率下调,房价一定会上涨吗?
A1:不一定,房贷利率下调虽能降低购房成本,刺激需求,但房价还受多重因素影响:若当地库存高企、供大于求,或政策调控(如限购、限售)未放松,需求释放可能有限;若购房者对未来房价预期悲观(如担心“买在高点”),即使利率下调也可能观望;房企降价促销、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均可能抵消利率下调对房价的提振作用,房价是利率、政策、供需、预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房价基准利率

Q2:选择固定利率还是LPR浮动利率更划算?
A2:需结合对未来利率走势的判断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综合选择,若预期未来LPR下行(如当前我国处于降息周期),选择浮动利率(房贷利率=LPR+基点,每年1月重定价)可能更划算,月供会随LPR下调而减少;若预期未来LPR上行(如经济过热时央行可能加息),固定利率(重定价后利率不变)可锁定成本,避免月供增加,若计划短期内提前还款,浮动利率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小;若长期持有,需更关注长期利率趋势,2019年房贷利率改革后,新增贷款默认选择LPR浮动利率,存量贷款可在每年重定价日转换为LPR或保持固定,建议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