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世平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长期聚焦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研究,其对房价走势的分析往往结合人口结构、土地制度、金融政策等多重维度,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研判框架,在他看来,房价并非简单的市场供需博弈产物,而是受到经济周期、制度设计与社会心理的深层影响,理解房价逻辑需跳出短期波动,从长期结构性因素入手。
房价运行的底层逻辑:人口、土地与金融的三重奏
国世平始终强调,人口是房价的“终极锚点”,他从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规律出发指出,中国城镇化率虽已突破65%,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城市群持续吸引人口净流入,2022年这些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达35%,而住房需求具有显著的“区位粘性”,人口流入带来的刚性需求与改善型需求,成为核心城市房价的长期支撑,反观东北、西北等人口流出地区,住房供给过剩与需求萎缩并存,房价缺乏上涨动力,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空城化”风险,这种分化趋势在未来十年仍将加剧。
土地制度则是房价的“供给阀门”,国世平多次指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导致土地供应呈现“紧平衡”特征,以一线城市为例,其建设用地供应仅占全国不足5%,却承载了全国18%的GDP总量,土地稀缺性通过“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直接推高地价,2023年,一线城市平均楼面价达2.8万元/平方米,占房价比例超60%,地价成本向房价的传导效应显著,他特别强调,若土地垄断供应模式不改变,核心城市房价难现实质性下跌。
金融政策则是房价的“短期放大器”,国世平将信贷政策与利率波动视为影响房价的关键变量,2015-2020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5%,M2增速维持在8%以上,充裕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全国房价均价累计上涨45%,而当政策转向,如2021年“三道红线”限制房企融资、2022年房贷利率LPR加点下调幅度收窄,市场立刻出现降温信号,部分城市房价回调幅度超10%,他认为,金融政策虽能短期刺激或抑制市场,但无法改变房价的长期趋势,反而可能加剧波动风险。
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从“抑制过热”到“防风险”
在政策层面,国世平对“房住不炒”的定位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从“经济工具”向“民生保障”的功能转变,2016年以来,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手段与金融审慎政策形成组合拳,有效遏制了投机性需求,2021年深圳、上海等城市出台二手房参考价政策,使得热点城市房价单月涨幅从5%以上降至2%以内,市场过热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但他同时提醒,行政手段需与长效机制协同,否则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如部分城市因限购放松导致需求短期集中释放,房价反弹压力再现。
针对近期“保交楼”与房企债务风险化解,国世平指出,这是房地产从“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向“高质量、可持续”转型的关键一步,2022年以来,全国已累计交付“保交楼”项目超200万套,房企债券违约规模较2021年峰值下降40%,市场信心逐步修复,但他强调,根本解决房企风险需重构商业模式,即从“依赖土地增值”转向“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风险警示与未来趋势:分化加剧与理性回归
国世平对当前房价风险始终保持清醒认知,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23年全国房价收入比已达13.2倍,远超国际合理区间(6-8倍),部分一线城市甚至超过35倍,居民购房杠杆率(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攀升至120%,已接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水平,他认为,若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或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房价可能面临“硬着陆”风险,稳房价”与“稳预期”需同步推进。
展望未来,国世平预判房价将呈现“三个分化”:一是城市分化,核心城市群因人口与产业集聚,房价仍具韧性,而人口流出城市将进入“量价齐跌”通道;二是产品分化,改善型住房与优质学区房需求持续释放,而远郊、低品质住宅将面临去化压力;三是时间分化,2024-2025年随着保交楼任务完成与房企风险出清,市场将逐步企稳,但房价普涨时代已结束,年均涨幅大概率维持在3%-5%的温和区间。
国世平观点下的房价影响因素分析表
核心因素 | 国世平分析逻辑 | 市场表现举例 |
---|---|---|
人口流动 | 人口净流入城市住房需求刚性,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导致需求萎缩 | 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12万,房价同比上涨5%;鹤岗常住人口减少6万,房价不足4000元/平方米 |
土地财政依赖 | 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推高地价进而传导至房价,核心城市土地稀缺性加剧房价上涨 | 2023年北京住宅用地楼面价达4.5万元/平方米,占房价比例达65%,地王项目售价超10万元/平方米 |
货币政策松紧 | 宽松周期信贷流入房地产刺激需求,收紧周期则抑制投资投机,短期波动显著 | 2020年LPR下调0.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14.6%,房价上涨8.5%;2022年房贷利率上浮,成交量同比下降20% |
政策调控强度 | “房住不炒”定位下,行政手段与金融政策协同,抑制过热但难以改变长期趋势 | 2021年杭州出台限购政策,新房摇号中签率从10%升至50%,房价涨幅从6%回落至2%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国世平认为当前“房住不炒”政策对房价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解答:国世平指出,“房住不炒”是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定位”,其核心在于剥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回归居住本质,长期看,这一政策将导致房价从“普涨时代”进入“分化时代”:核心城市因人口与资源集聚,房价仍将温和上涨,但涨幅将受居民收入增长制约;而人口流出城市房价将逐步回归理性,部分区域甚至面临价值重估,政策将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双轨制并行,商品房市场更注重品质与服务竞争,而非单纯价格炒作。
问题2:国世平如何看待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其试点推广的可能性如何?
解答:国世平认为,房产税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关键一环,其核心作用是增加持有成本,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从国际经验看,房产税试点后,短期内可能对房价形成一定压力(如美国房产税征收后,投机性购房需求下降30%),但长期看,房产税将替代土地财政,促使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模式,房价与地方经济基本面的匹配度提高,关于试点推广,他预计2025年前可能扩大至核心二线城市,但会采取“低税率、宽免征”的渐进式策略,对首套住房免征,二套及以上住房设置阶梯税率,避免对刚需群体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