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推出了规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政策不仅迅速稳住了经济增长,也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四万亿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宽松货币政策和减税降费等措施,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而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由此开启了房价新一轮上涨周期。

4万亿与房价

四万亿计划对房价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资金流动性的释放上,为配合刺激计划,央行连续多次降准降息,2008年11月至2009年年底,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从17.8%飙升至29.7%,市场流动性极度充裕,这些资金中,相当一部分通过银行信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开发商获得充足开发贷,土地购置面积在2009年同比激增44%,地价随之水涨船高;居民购房门槛降低,2009年5月央行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叠加“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4.1%,供需两端共同推动房价快速上行。

从政策传导机制看,四万亿计划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基建,而地方政府为配套资金,加大土地出让力度,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43.5%,地价作为房价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涨直接带动新房价格攀升,宽松环境下投资性需求涌入,部分资金将房地产视为避险资产,进一步推高房价,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上涨23%,一线城市涨幅甚至超过30%,房价上涨预期逐渐形成。

区域分化在这一阶段开始显现,一线城市因产业集聚、人口流入,住房需求刚性较强,房价涨幅领全国;二三线城市虽受益于基建投资带来的短期人口流入,但产业支撑不足,部分城市出现“量涨价滞”,2010年后,随着房价过快上涨引发社会关注,政策开始转向,国务院出台“国十条”等调控措施,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50%,房价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四万亿计划积累的流动性已使房价进入“易涨难跌”的通道。

4万亿与房价

长期来看,四万亿计划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短期看,它有效避免了经济硬着陆,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率在2009年达12.6%,带动上下游产业复苏;但长期看,过度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导致资源错配,部分城市库存高企、房价泡沫风险累积,为后续调控埋下伏笔,2016年以来的“房住不炒”定位,某种程度上正是对四万亿计划后房地产过度发展的反思与调整。

时间阶段 政策工具 市场表现 房价指数(同比涨幅)
11-2009 降准降息、放松二套房贷 流动性充裕、销售回暖、地价上涨 2009年+23%
2010 “国十条”、差别化信贷 投资需求抑制、成交量阶段性回落 2010年+7.4%
2011-2012 持续调控、限购限贷 市场降温、部分城市房价松动 2011年+7.5%,2012年+9.1%

相关问答FAQs

Q1:四万亿计划是否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A1:四万亿计划是房价上涨的重要诱因,但非唯一根本原因,其通过释放流动性、刺激购房需求直接推高房价,但更深层次原因还包括: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的住房刚需、土地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以及房地产作为资产配置的保值增值属性,这些因素与四万亿计划的流动性效应叠加,共同推动了房价上涨。

4万亿与房价

Q2:四万亿计划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有哪些积极和消极方面?
A2:积极方面在于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增长,房地产投资拉动上下游产业复苏,避免了大规模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速,改善了部分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消极方面则体现在:房价过快上涨加剧居民购房负担,投资投机需求膨胀导致市场泡沫风险,部分三四线城市因过度开发形成库存积压,后续去化压力巨大,也为房地产金融风险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