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房价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其动态牵动着市场神经,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特征,而房地产市场则处于深度调整期,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从人民币汇率来看,2023年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波动区间为6.7-7.3,较2020年6.9左右的均值弹性显著增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美元指数走势,2022年以来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元走强,对非美货币形成普遍压制;二是中美利差倒挂程度,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一度超过200个基点,资本外流压力加大;三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尽管面临疫情后修复挑战,但出口韧性、外汇储备稳定(连续18个月站上3万亿美元)为汇率提供了支撑,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三季度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复苏预期升温及美联储加息尾声临近,人民币汇率出现阶段性反弹,中间价重回7.0以内。
房地产市场方面,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销售额下降6.5%,价格指数连续10个月环比下跌,但跌幅逐步收窄,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由于产业集聚和人口流入,房价相对坚挺,北京、上海新建商品房价同比分别上涨2.3%和1.8%;二三线城市则面临较大调整压力,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超过20个月,政策层面,“房住不炒”基调延续,各地优化限购、降低首付比例(首套房首付比例普遍降至20%)、下调房贷利率(首套房LPR-40BP成为主流)等措施频出,但市场信心恢复仍需时间。
人民币汇率与房价的关联主要通过四条渠道传导,一是资本流动渠道:汇率贬值预期可能引发外资撤离中国房地产市场,2022年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规模减少约1500亿美元,部分商业地产项目因外资撤资被迫出售;反之,汇率升值则吸引跨境资本配置境内优质地产资产,二是资产替代渠道:当本币贬值预期强化时,居民可能增加实物资产(如房产)配置以对冲购买力下降风险,2022年人民币贬值期间,部分城市二手房交易量阶段性回升,三是购买力渠道:汇率变动影响进口建材、设备成本,间接推高房价,如2022年人民币贬值5%导致部分房企进口建材成本上升3%-5%,四是政策协同渠道:央行通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系数等工具调节汇率,同时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房企融资“三支箭”等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力度变化会同步影响两者预期。
从历史数据看,两者相关性并非线性,2017-2019年人民币汇率稳定时期,房价因棚改货币化等因素上涨;2020-2021年人民币升值(升值幅度约11%)期间,房价在“三道红线”调控下见顶回落;2022年人民币贬值(贬值幅度约8%)时,房价继续调整,显示政策调控、市场周期等变量可能削弱汇率对房价的直接传导,下表展示了近年关键指标变化:
年份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年末) | 70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 |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 | 外资持有中国房地产债券规模(亿美元) |
---|---|---|---|---|
2020 | 5298 | +3.8% | +2.6% | 1250 |
2021 | 3749 | +1.6% | -1.9% | 1180 |
2022 | 9646 | -2.3% | -24.3% | 980 |
2023 | 0957 | -1.2% | -8.5% | 1020 |
展望未来,人民币汇率与房价的联动将更趋复杂,短期看,随着中国经济温和复苏、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而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或逐步筑底,两者可能呈现“弱相关性”特征;中长期看,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趋势变化等根本性因素将重塑两者关系,房地产市场从金融属性向居住属性回归,汇率则更多反映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联动机制将更趋市场化。
FAQs
Q1: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会否引发房价暴跌?
A1:不一定,汇率对房价的影响需结合政策环境、市场基本面综合判断,若贬值伴随资本外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加剧房价调整;但若贬值源于经济复苏、出口改善,且政策及时对冲(如加强资本流动管理、加大房地产支持力度),则房价未必大幅下跌,例如2023年人民币阶段性贬值时,因“保交楼”政策推进,房价跌幅并未显著扩大。
Q2: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意味着房价将反弹?
A2:未必直接关联,汇率升值虽可能通过吸引外资、改善居民购买力等渠道支撑房价,但核心仍取决于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当前中国城镇住房已总体平衡,部分区域供过于求,房价走势更多受库存去化、居民收入预期、房企债务化解等影响,若升值伴随经济复苏企稳,可能对房价形成边际支撑,但趋势性反弹仍需市场内生动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