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百城房价整体呈现“环比微涨、同比跌幅收窄”的态势,市场在政策持续优化与需求缓慢释放中呈现结构性分化,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3年7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7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03%,同比下跌0.11%,跌幅较6月收窄0.03个百分点;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67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07%,同比下跌0.96%,跌幅较6月收窄0.0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在经历深度调整后,正逐步向“弱复苏”阶段过渡,但不同能级城市、不同区域间的分化趋势依然显著。

7月百城房价

分线城市房价走势:一线领涨,三线承压

从城市等级来看,7月房价分化特征进一步凸显,一线城市凭借强大的资源虹吸效应和政策支持,成为市场“稳定器”,数据显示,7月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12%,同比上涨0.05%,其中北京、上海新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15%和0.18%,深圳、广州环比微涨0.05%和0.03%,核心区域如上海浦东、北京海淀等板块因高端项目入市带动均价上行,二手住宅方面,一线城市环比下跌0.02%,同比下跌0.15%,跌幅明显小于其他能级城市,其中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长12%,价格触底迹象显现。

二线城市表现“冷热不均”,部分热点城市在政策松绑后迎来阶段性修复,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因产业人口支撑,7月新建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08%、0.06%和0.05%,其中杭州因亚运会配套落地及核心区改善型需求释放,新房价格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但宁波、青岛等传统二线城市因库存高企,环比分别下跌0.10%和0.12%,同比跌幅超过1%,二手住宅市场整体仍承压,二线城市环比平均下跌0.09%,其中武汉、长沙等城市因挂牌量激增,价格竞争加剧。

三四线城市延续下行态势,市场需求疲软是主因,7月三四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05%,同比下跌0.18%,其中东北、西北部分城市跌幅超过2%,鹤岗、牡丹江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甚至出现“万元以下”房源增多现象,二手住宅市场更为冷清,环比下跌0.12%,同比下跌1.20%,部分城市“有价无市”,挂牌周期长达12个月以上。

7月百城房价

区域分化:长三角韧性最强,中西部承压

区域层面,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表现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7月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05%,同比上涨0.02%,其中苏州、南京因“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新房成交量环比增长20%,价格止跌回升;珠三角地区环比上涨0.03%,深圳、东莞因产业升级带动高端需求,新房价格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分化明显,成都、重庆等核心城市环比微涨,但贵阳、昆明等城市因人口外流和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行;东北地区整体环比下跌0.08%,同比下跌0.25%,经济增速放缓和人口流失导致市场复苏乏力。

影响因素分析:政策托底与需求博弈

7月房价走势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政策持续优化,“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等政策在多地落地,释放了部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北京7月新房成交量环比增长18%,改善型户型(120平方米以上)占比提升至45%,二是供需关系调整,7月100个城市新房供应量环比增加8%,但购房者观望情绪仍存,尤其对期房交付风险担忧明显,房企以价换量现象普遍,部分城市折扣力度达10%-15%,三是市场信心修复缓慢,尽管政策利好频出,但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就业压力等因素制约了购房意愿,7月全国居民购房意愿指数为17.5%,仍处于历史低位。

未来展望:分化加剧,政策需持续发力

展望后市,百城房价或将延续“分化修复”态势,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在政策支持和需求释放下,价格有望逐步企稳,但涨幅将较为有限;三四线城市若无产业和人口支撑,价格下行压力仍大,政策层面,需进一步优化限购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稳定房企融资,以提振市场信心,购房者预期管理至关重要,需通过“保交楼”等措施消除顾虑,推动市场良性循环。

7月百城房价

表:2023年7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分线城市情况

城市等级 平均价格(元/平方米)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一线城市 42568 +0.12 +0.05
二线城市 16892 00 -0.12
三四线城市 13215 -0.05 -0.18

相关问答FAQs

Q1:7月百城房价环比微涨,是否意味着市场已企稳回升?
A:7月百城房价环比微涨主要是政策松绑和短期需求释放的结果,但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期,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修复带动了均价微涨,但三四线城市价格仍在下行;购房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成交量增长持续性不足,市场企稳回升需更多政策支持和需求端实质性改善,目前仅呈现“弱复苏”特征,尚未进入全面回升阶段。

Q2:一线城市房价为何能保持相对坚挺?
A:一线城市房价坚挺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资源集中,教育、医疗、就业等优质资源高度集聚,吸引持续人口流入,2022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分别增长4.3万和13.5万;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大,一线城市率先落地“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释放了被压抑的改善型需求;三是购买力较强,一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且房产作为核心资产的保值属性被认可,支撑了价格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