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被纳入改革范围,房价营改增”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这里的“房价营改增”并非指房价直接调整,而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销售环节、个人在二手房交易环节的税收制度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变化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交易税负和市场预期,间接作用于房价水平。

房价营改增

房地产企业开发环节的营改增对新房价格的影响尤为关键,改革前,房企需按销售额的5%缴纳营业税,且无法抵扣外购成本(如土地出让金、建安费用等),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营改增后,房企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9%(2019年从10%调整),但可抵扣进项税额,包括钢材、水泥等建材(适用13%税率)、设计服务(6%)以及土地出让金(需取得合规票据),理论上,若抵扣链条完整,房企税负将下降,这部分成本节约可能通过降价传导至终端房价,但实际操作中,土地出让金抵扣政策存在争议(部分地区允许以省级以上财政票据抵扣),且房企前期拿地成本高、进项税抵扣不足,导致税负降幅未达预期,据财政部数据,2016年房地产业营改增后,整体税负下降约1.5个百分点,但对房价的直接拉动作用有限,更多依赖市场供需关系。

二手房交易环节的营改增对房价的影响则更为间接,改革前,个人转让二手房缴纳营业税,政策为“满2年普通住宅免征,不满2年按5%全额征收”;营改增后,政策调整为“满2年免征,不满2年按5%征收率计算”,税基变为“不含税销售额”,实际税负与改革前基本持平(例如售价100万元不满2年住房,改革前营业税5万元,改革后增值税=100/(1+5%)5%≈4.76万元),由于税负差异微小,且免征年限政策延续,二手房交易成本未显著增加,卖方难以通过涨价转嫁税负,因此对房价的直接影响较小,营改增后发票管理更规范,“阴阳合同”空间压缩,长期看有助于二手房市场透明化,间接稳定价格预期。

从长期看,营改增对房价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行业结构优化上,增值税“环环抵扣”的特性促使房企细化分工(如专业的设计、施工、营销分离),推动行业从“重开发”向“重运营”转型,降低整体开发成本,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配套税制完善,进一步规范房企定价行为,房价形成机制更趋市场化,而非单纯依赖税收政策调整。

房价营改增

以下是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影响的简化对比:

项目 改革前(营业税) 改革后(增值税) 税负变化
税率/征收率 5% 9%(一般纳税人) 理论上升高,但可抵扣进项
计税依据 含税销售额 不含税销售额 税基缩小
可抵扣项目 建材、服务、土地成本等 降低应税额
重复征税问题 存在(外购成本无法抵扣) 基本消除 减轻整体税负

相关问答FAQs

Q1:营改增后,购买新房的购房者需要承担更多税费吗?
A:不会,营改增后,房企销售新房的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直接包含在房价中,购房者承担的契税、印花税等税费政策未发生变化,且房企若因税负下降降价,反而可能降低购房成本,房价最终仍由市场供需决定,税收影响有限。

房价营改增

Q2:二手房“满五唯一”免征增值税的政策是否延续?营改增后有何调整?
A:延续,营改增后,个人转让二手房仍执行“满五唯一”(满2年且为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免征增值税的政策,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仅将计税方式从“营业税含税销售额”调整为“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实际税负与改革前一致,购房者无需额外担忧税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