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房价的态度始终以“稳”为核心,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根本目标始终围绕民生保障、经济稳定与风险防控展开,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市场化探索到宏观调控的深化过程,政府对房价的态度也随之从“鼓励发展”逐步转向“精准调控”,再到“构建长效机制”,体现出对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与民生必需品双重属性的深刻认知。

政府对房价的态度

早期阶段(1998-2008年),房改推动房地产市场市场化,政府态度以“鼓励合理住房消费”为主,通过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激活市场,彼时房价总体平稳,尚未形成过热压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应对经济下行,政府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房地产作为重要抓手,信贷和土地政策适度宽松,推动市场快速复苏,但也埋下了房价快速上涨的隐患,2010年起,随着房价涨幅扩大,政府开始转向“抑制投机”,先后推出限购、限贷等行政措施,标志着调控思路的转变。

2016年是关键转折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定位,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住有所居”,而非投资品,此后,政府态度进入“精准调控与长效机制构建并行”阶段,政策工具从单一行政手段向“金融、土地、财税、法律”多维度组合转变,2020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房企高杠杆风险,进一步推出“三道红线”融资管理规则,要求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2021年,22个城市实施住宅用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稳定土地市场预期;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下的市场下行压力,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保交楼”,通过设立专项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项目竣工,同时优化限购、限贷等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为实现“稳房价”目标,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形成了一套“工具箱”,具体政策工具及实施情况如下表所示:

政府对房价的态度

政策类型 具体措施 实施阶段 政策目标
土地政策 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优化土地出让结构 2016年至今 增加保障房供给,平抑房价上涨压力
22城住宅用地“两集中”出让 2021年至今 稳定地价预期,减少房企拿地盲目性
金融政策 房企融资“三道红线” 2020年至今 控制房企杠杆,防范金融风险
首套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2022年至今 降低购房成本,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财税政策 房产税试点(上海、重庆2011年,部分地区2021年扩大试点) 2011年至今 调节财富分配,抑制投机性购房
契税减免(首套房90平米以下1%,首套房90平米以上1.5%-2%) 2010年至今 减轻购房负担,支持刚需
行政手段 限购(非本地户籍需社保/个税缴纳年限) 2010年起,2023年部分城市优化 限制投机性购房需求
限售(新购住房2-5年内不得转让) 2016年起,部分城市缩短或取消限售 稳定市场预期,减少短期炒作

政府态度的背后,是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逻辑,房地产对GDP直接贡献约7%,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过快下跌可能影响经济稳定;但房价过快上涨会加剧居民杠杆、挤压消费,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态度的核心是“既不刺激也不放任”,通过“稳预期”引导市场理性,通过“增供给”(保障性住房、长租房)满足多层次需求,通过“控杠杆”防范风险,最终实现“房住不炒”与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期目标。

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政府态度进一步聚焦“保交楼、稳民生、促转型”,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向“租购并举”模式转型,确保房价在合理区间波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FAQs

政府对房价的态度

Q1:政府“房住不炒”的定位是否会长期坚持?
A1:“房住不炒”是党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定位,不会因短期市场波动而改变,其核心是明确房地产的民生属性,抑制投机性需求,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随着保障性住房体系完善、租购并举制度健全,这一定位将进一步巩固,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遵循。

Q2:当前部分城市房价下行压力大,政府是否会全面放松调控?
A2:政府不会通过“大水漫灌”式刺激拉动房价,而是根据城市市场情况实施“因城施策”,对于房价下行压力大的城市,会优化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同时通过“保交楼”稳定市场信心,防范风险,调控的目的是“稳房价”而非“推房价”,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非刺激房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