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永远涨”曾是许多人心中的铁律,尤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城市的房价确实经历了持续上涨,让早期购房者获得了可观回报,但这种“只涨不跌”的信仰,本质上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误解,违背了经济规律和市场运行的基本逻辑,房价作为资产价格的一种,其走势从来不是单边的,而是由经济基本面、供需关系、政策调控、金融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永远涨”的可能。

房价永远涨吗

历史与现实的警示: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

从全球范围看,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普遍规律,日本在1980年代末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当时东京的土地价值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泡沫破裂后,日本房价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部分地区跌幅超过70%,至今仍未完全恢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正是房价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最终引发次级贷款违约和全球金融危机,即便在中国,不同城市的房价也早已出现分化:2014-2015年,部分三四线城市因库存积压,房价连续下跌;2021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收紧和市场降温,过去涨幅过快的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房价也进入调整期,部分区域出现明显回调,这些案例都证明,房价的上涨并非永恒,一旦脱离支撑,下跌只是时间问题。

经济基本面:房价的“锚”终将回归

房价的本质是“居住属性”与“金融属性”的结合,而长期来看,其价格必须与经济基本面匹配,核心支撑因素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
从居民收入看,房价收入比(住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是衡量房价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国际通常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而中国部分一线城市这一比例已超过20倍,远超合理区间,这意味着房价已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若收入增长跟不上房价涨幅,市场自然会通过调整来修复失衡。
从经济增长看,中国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逐步放缓至2022年的3%左右,经济增速换挡必然削弱房价上涨的动力,过去依赖高投资、高负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作为“夜壶”的作用正在弱化,房价失去“经济高增长”的托底,上涨空间必然受限。
从人口结构看,人口是住房需求的长期基础,中国总人口在2022年出现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时老龄化程度加深(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9.8%),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这意味着未来新增住房需求将大幅减少,尤其对大户型、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可能萎缩,而大量存量住房的流通将成为市场主流,供过于求的压力将逐步显现。

政策调控:“房住不炒”重塑市场预期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鲜明的“政策市”特征,政府调控对房价走势有着决定性影响,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定位,此后调控政策不断加码:限购、限贷、限售等行政手段抑制投机需求,“三道红线”限制房企融资扩张,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控制银行信贷流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以满足刚需,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剥离房地产的过度金融属性,推动市场回归“居住为本”。
随着“房住不炒”成为长期政策基调,过去“房价永远涨”的预期正在被打破,购房者从“闭眼买”转向“理性看”,投机需求被挤出,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于房企而言,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难以为继,资金链压力下不得不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这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调整压力。

供需关系: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折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2年的65.2%)带来了大量新增住房需求,加上早期住房供给不足,房价持续上涨具有合理性,但如今,供需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房价永远涨吗

  • 供给端:全国住房总量已过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1.76平方米,户均套数超过1套,部分城市户均套数甚至超过1.2套,住房短缺时代已经结束。
  • 需求端:城镇化速度放缓,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比2021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远低于2010年年均1.3个百分点的增速,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退潮,拆迁带来的被动需求大幅减少,市场新增需求以刚需和改善为主,但受收入预期和房价预期影响,购房意愿持续走弱。

供需关系的逆转,意味着房价失去了“供不应求”的支撑,未来将更多体现为“以价换量”,尤其对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国际经验:房地产泡沫的代价不可承受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房价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最终都会以泡沫破裂的方式回归理性,以美国为例,2000年代中期,低利率和宽松信贷推动房价快速上涨,次级贷款泛滥导致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购房者入市,最终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不仅导致房价暴跌,还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中国部分城市当前的房价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大都市,但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阶段仍与这些城市存在差距,若放任房价脱离基本面上涨,不仅会加剧居民生活负担,挤压消费和实体经济,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信贷余额的近30%)。“房价永远涨”的幻想,本质上是对金融风险的漠视,不符合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要求。

未来展望:房价将走向何方?

长期来看,中国房价将告别“普涨时代”,进入“稳中有降、分化加剧”的新阶段:

  • 核心城市与普通城市分化: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扎实的核心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强二线城市,由于土地稀缺、资源集中,房价仍具备一定支撑,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或温和上涨;但人口流出、产业单一的普通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面临长期下行压力,部分区域甚至会出现“有价无市”。
  • 从“金融属性”到“居住属性”回归:随着房产税试点扩大、保障性住房体系完善,住房的投资属性将进一步弱化,居住属性成为主导,房价将更贴近居民收入和租金水平,租金回报率(年租金/房价)将成为衡量房价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仅1.5%-2%,远低于国际3%-5%的水平)。
  • 政策托底与市场调节并存:政府不会允许房价“断崖式下跌”,否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也不会再刺激房价“过快上涨”,否则会积累新的泡沫,未来政策将更注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通过保障房建设、租赁市场发展、因城施策调控等手段,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影响房价长期走势的核心因素

因素 作用机制 历史案例/数据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 经济增速决定购买力基础,收入增长支撑房价上涨 2010-2020年中国GDP年均增速6.7%,房价年均涨幅8.5%;2022年后GDP增速放缓至3%,房价涨幅收窄至2%
人口结构与城镇化 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是需求核心,少子化、老龄化减少刚需,城镇化放缓抑制新增需求 中国2022年人口负增长,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8%;城镇化率2010-2020年均增1.3%,2022年仅增0.5%
政策调控导向 改变市场预期,抑制投机需求,调节供需平衡 “房住不炒”定位提出后(2016年),热点城市房价涨幅从年均10%降至5%以下
金融环境(利率、信贷) 利率影响融资成本和月供,信贷松紧决定购买力 2022年LPR累计下调35个基点,但受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房贷需求仍同比下降20%
市场供需关系 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供不应求支撑价格上涨 2022年三四线城市平均库存去化周期超20个月,部分城市达30个月,房价下跌5%-10%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当前经济环境下,刚需购房者应该何时入市?
解答:刚需购房应优先考虑自身财务状况和实际需求,而非盲目追涨,建议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好、库存去化快的核心城市或强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房价抗风险能力较强;二是结合收入水平,确保月供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50%,避免过度杠杆;三是关注政策动向,部分城市对刚需有购房补贴、利率优惠等政策,可择机入市;四是不要追求“最低点”,房价短期波动难以预测,满足自住需求即可,长期持有无需过度关注短期涨跌。

房价永远涨吗

问题2:房产税全面开征后,房价会大幅下跌吗?
解答: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需分短期和长期看,短期而言,房产税会增加多套房持有成本,可能促使部分投资性房源抛售,加剧市场供给,导致房价阶段性承压,尤其对非核心城市影响更明显,但长期来看,房价主要由基本面决定,核心城市由于土地稀缺、人口流入,房价仍具备支撑,房产税更多是调节收入分配、抑制投机的工具,而非房价下跌的直接原因,房产税的设计(如免征面积、税率水平)将直接影响市场反应,若设置合理免征面积并实行低税率,对房价的冲击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