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控房价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居民住房需求,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价经历了从市场化初期的平稳增长到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过程,为抑制房价泡沫、保障民生,国家逐步构建了多维度、分层次的调控体系。
政策背景与调控必要性
房价过快上涨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加重居民购房负担,挤压其他消费需求,影响民生福祉;可能催生资产泡沫,加剧金融风险,一旦泡沫破裂将对经济稳定造成冲击,房价区域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供不应求,三四线城市则面临库存压力,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精准调控加以解决,国家将“房住不炒”定位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遵循,通过综合运用土地、金融、财税、立法等手段,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主要调控措施及演变
国家调控房价政策随市场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形成了需求端抑制、供给端优化、金融端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四位一体”的调控框架。
(一)需求端:抑制投机,支持刚需
需求端调控主要通过限制性政策和信贷调节实现,2010年起,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出台“限购”政策,对非本地居民购房设置社保或个税缴纳门槛,抑制投机性需求;2011年推出“限贷”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大幅提高投机购房成本,2020年后,政策逐步转向“因城施策”,热点城市延续限购限贷,而库存较高的城市则放松限购,支持首套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1年部分试点城市推出“二手房参考价”机制,通过限定贷款额度引导市场价格理性。
(二)供给端:增加有效供给,优化结构
供给端调控重点在于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满足合理需求,一是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用地,202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占比达30%以上;二是推动“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2023年各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超过200万套(间),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三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要求单宗住宅用地溢价率不超过15%,通过“限房价、竞地价”模式稳定地价,进而传导至房价。
(三)金融端:防范风险,精准滴灌
金融调控是房价稳定的关键,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2020年央行、银保监会出台新规,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约束银行信贷过度投放;建立房地产融资“三道红线”,要求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通过限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降低高杠杆经营风险,差别化信贷政策对首套房购房者给予利率优惠(如LPR-20BP),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四)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标本兼治
为从根本上解决房价问题,国家加快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一是推进房地产税试点,2011年上海、重庆启动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2022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通过持有环节税收调节市场预期;二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2023年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捂盘惜售、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政策成效与挑战
经过多年调控,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21-2023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度同比涨幅连续12个月低于5%,热点城市二手房价格明显回落,市场逐步从“过热”转向“平稳”,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放缓,2023年末为62.1%,较2020年峰值下降1.2个百分点,房地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但调控仍面临挑战:一是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因人口流入、资源集中,房价仍具上涨压力,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人口外流,去化难度大;二是房企债务风险尚未完全出清,部分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影响项目交付和市场信心;三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调控政策在“稳房价”与“保财政”之间需平衡。
未来政策方向
国家调控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强化因城施策、精准调控,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二是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落地;三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试点,健全地方税体系,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四是加强预期管理,通过增加市场透明度、稳定政策连续性,引导形成合理房价预期。
相关问答FAQs
Q1:国家调控房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A1:国家调控房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住房市场供求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同时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目标。
Q2:未来调控政策会放松还是收紧?
A2:未来调控政策将延续“稳”字当头、因城施策的基调,既不会全面收紧,也不会大水漫灌式放松,热点城市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可能继续实施限购、限贷等政策,而库存高、需求弱的城市则可能适度放松调控,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重点将从“需求抑制”转向“供给优化”和“风险防范”,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稳定房企融资等手段实现市场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