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房价永远上涨”似乎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社会共识,尤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房价确实经历了持续上涨的过程,这让“买房即稳赚”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认知真的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现实吗?我们需要从多维度剖析“房价永远上涨”背后的逻辑与局限,理性看待房价的长期走势。
“房价永远上涨”的支撑逻辑:短期现象的误读
“房价永远上涨”的观点,往往源于对特定历史阶段现象的过度解读,其支撑逻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稀缺性与城市化需求
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2年的65.22%,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持续住房需求,尤其是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相对有限,而人口净流入不断推高住房需求,供需矛盾被认为是房价上涨的核心动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核心区域,土地供应长期偏紧,新房“摇号”、二手房“一房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强化了“稀缺即涨价”的认知。
货币超发与资产通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2008年的47.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92.27万亿元,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在通胀预期下,房产因其兼具居住和投资属性,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进一步推高房价。
房产的金融属性与政策依赖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政策层面常通过信贷宽松、限购松绑等方式刺激市场,2014-2016年的“去库存”政策、2015年的多次降准降息,均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导致房价快速上涨,这种“政策市”特征让部分投资者形成“政策托底、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强化了“永远上涨”的信念。
“房价永远上涨”的现实困境:历史与规律的警示
尽管短期因素可能推动房价上涨,但从长期经济规律和历史经验来看,“永远上涨”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背后隐藏着多重风险与限制:
历史泡沫的破裂:从日本到美国
“房价永远上涨”的认知,往往被历史泡沫的破裂证伪,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当时东京的土地价值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1990年泡沫破裂后,日本房价连续下跌超过15年,至2005年时,东京商业用地价格较峰值下跌了72%,至今仍未完全恢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同样源于房地产泡沫,房价暴跌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家庭破产,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这些案例表明,脱离基本面的房价上涨终将回归理性。
经济周期与人口结构的制约
房价本质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当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下降时,购房能力和意愿会同步减弱,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居民杠杆率已升至62.1%(2023年数据),持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22年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来看,住房需求将随人口减少而萎缩,支撑房价上涨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政策调控的转向:“房住不炒”定位下的发展逻辑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基调已从“刺激增长”转向“防范风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2021年“三道红线”限制房企融资,2022年“保交楼”推进市场出清,2023年多地试点房产税,政策的核心是剥离房地产的过度金融属性,推动市场回归“居住”本质,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定位下,依赖政策刺激的房价上涨模式难以为继。
市场分化:普涨逻辑的瓦解
过去“房价永远上涨”的隐含假设是“全国普涨”,但当前市场已呈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因资源集中,房价仍具韧性;多数三四线城市因人口流出、库存高企,房价进入下行通道,2023年鹤岗、乳山等收缩型城市的房价已跌至“白菜价”,而深圳、杭州等城市核心地段房价仍保持坚挺,这种分化说明,房价走势不再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取决于城市基本面、供需关系等多重变量。
理性看待房价:从“永远上涨”到“长期波动”
“房价永远上涨”本质上是一种线性思维,忽视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长期来看,房价的走势应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人口变化等基本面挂钩,呈现“螺旋式上涨”或“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而非单边上涨。
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如德国、美国)长期房价涨幅与GDP增速、通胀水平大致匹配,且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德国房价在2000-2020年间年均涨幅仅1.8%,与同期GDP增速基本持平;美国 Case-Shiller 房价指数显示,过去50年中房价经历了3次大幅下跌(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2008年),波动幅度超过30%。
对中国而言,未来房价走势将呈现“总量趋稳、结构分化”的特点: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由于产业集聚、人口流入,房价可能保持温和上涨,但涨幅将远低于过去;多数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和库存压力,房价可能长期横盘或小幅下跌,随着房产税、保障房体系等长效机制的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弱化,居住属性回归,房价波动将更加符合市场规律。
相关问答FAQs
Q1:有人说“核心城市土地稀缺,房价永远涨”,这个说法对吗?
A:核心城市土地稀缺确实支撑房价韧性,但“永远涨”忽略了需求端变化,若人口流入放缓、产业转型失败,或房产税增加持有成本,稀缺性也可能被削弱,东京土地稀缺,但1990年后房价仍因泡沫破裂和人口老龄化长期下跌,房价是“稀缺性”与“购买力”的平衡,并非只由供给决定。
Q2:普通人现在还能通过房产实现财富增值吗?
A:未来房产投资需更注重“城市分化”和“产品品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优质学区房、稀缺资源型房产仍可能保值增值,但普宅投资价值下降,更重要的是,居民应降低对“房价快速上涨”的依赖,转向多元化资产配置(如股票、基金、养老储蓄等),避免将房产作为唯一的财富增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