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只涨不跌”是过去几十年许多人对楼市的固有印象,但这一认知其实存在误区——历史上房价并非只涨不跌,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西班牙等国的房价暴跌,2014年中国部分二三线城市也曾出现明显回调,从长期趋势看,核心城市房价确实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和上涨韧性,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供应的稀缺性是房价上涨的基础,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持续流入导致住房需求刚性增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是重要收入来源,这使得地价长期处于高位,而房价中地价成本占比通常超过30%,地价上涨直接推高房价,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限制、绿化带等政策也限制了新增住房供应,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城镇化进程为房价提供了持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2年的65.2%,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新增住房需求,尤其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虹吸效应明显,人口持续净流入,而住房建设速度往往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供需缺口长期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常住人口在过去20年增长了超50%,但住房供应增长相对有限。
金融属性强化了房价的上涨预期,在缺乏优质投资渠道的环境下,房产被视为保值增值的核心资产,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使得居民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房产中,实现财富保值,低利率环境下,房贷成本降低,进一步刺激了购房需求,银行信贷资源向房地产倾斜,开发商和个人都能获得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房价上涨提供了流动性支撑。
政策调控在稳定房价的同时,也间接支撑了市场信心,虽然“房住不炒”定位下,政策旨在抑制投机需求,但政策目标并非打压房价,而是防止大起大落,限购、限贷等短期政策主要针对热点城市,而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优化等长期政策则着眼于供需平衡,这种“稳”字当头的调控,反而让市场形成了“政策托底”的预期,削弱了房价下跌的动能。
住房与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深度绑定,也强化了购房的刚性需求,为了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家庭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区域,房价也普遍高于周边,这种资源附属性使得住房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获取社会资源的“入场券”,需求因此具有极强的韧性。
“房价只涨不跌”并非绝对规律,当人口开始流出、经济增速放缓、政策转向收紧时,房价也可能面临调整压力,东北部分城市因人口净流出,房价长期处于阴跌状态;2021年部分房企债务危机爆发后,一些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出现了明显回调,房价走势本质上是供需、经济、政策等多因素动态博弈的结果,核心城市的长期上涨趋势与部分城市的阶段性下跌并不矛盾。
相关问答FAQs
Q1:房价会一直涨下去吗?
A1:房价不会一直涨下去,长期来看,房价走势取决于人口、经济、政策等核心因素,当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如中国已接近拐点)、城镇化速度放缓、经济增速换挡时,住房需求总量将趋于饱和,房价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若房地产税全面实施,持有成本上升也可能抑制投资需求,导致房价回归居住属性。“只涨不跌”违背市场规律,未来房价更可能呈现“核心城市稳中有涨、部分城市分化调整”的格局。
Q2: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房价下跌?
A2:房价下跌通常由供需关系逆转、政策收紧或外部冲击引发,具体包括:一是人口大量流出,如资源枯竭型城市,住房需求萎缩;二是政策严厉调控,如提高首付比例、限售范围扩大,或房地产税试点,抑制投机需求;三是经济危机或系统性风险,如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信贷收缩,购房能力下降;四是市场预期逆转,当房价下跌形成共识时,购房者观望情绪加重,开发商为回笼资金降价促销,进一步加剧下跌,住房供应过剩(如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也是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