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牵动着亿万家庭的财富预期,也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近年来,“房价不跌”的讨论持续升温,这一判断并非源于盲目乐观,而是基于政策调控、市场供需、经济结构等多重维度的综合考量,从长期趋势看,中国房价虽难再现过去十年的普涨行情,但系统性大跌的可能性较低,整体将呈现“总量趋稳、结构分化”的格局。
政策层面,“房住不炒”定位已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根本遵循,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来,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从限购限贷到“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再到2022年以来的“保交楼、稳民生”专项借款、首套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政策始终在“防过热”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调控已从单纯“抑制需求”转向“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通过放松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居住需求,这种“托而不举、压而不垮”的政策导向,为房价筑起了“安全垫”,既避免了因过度刺激导致的房价暴涨,也防止了因政策急转弯引发的断崖式下跌。
从供需结构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城镇化率已突破66%,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每年仍有约1400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带来持续的刚性住房需求,居民对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正在释放——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1.76平方米,但“一户多套”与“蜗居”现象并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从小户型换到大户型、从非核心区迁到核心区的需求仍将存在,土地供应方面,核心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新增建设用地逐年减少,2023年一线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同比下降12%,而人口持续净流入(如深圳、杭州近5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超150万和120万),供需错配导致核心区域房价具备较强支撑。
经济层面,房地产与地方财政、金融体系的深度绑定决定了“房价不能大跌”,2022年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5%,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仍占财政收入的约30%,若房价出现大幅下跌,将直接引发银行坏账率上升、地方财政紧张,甚至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传导至实体经济,中央多次强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也通过设立纾困基金、协调“保交楼”项目等方式,防范房企债务风险向市场蔓延,这种“风险底线思维”决定了政策不会允许房价出现系统性风险。
“房价不跌”不等于“房价普涨”,不同能级城市的房价走势将呈现显著分化:核心一二线城市由于产业集聚、人口流入、资源集中,房价仍具备上涨潜力;三四线城市则面临人口流出、库存高企的压力,部分城市房价可能保持横盘或温和回调,下表对比了不同级别城市房价的核心支撑因素:
城市级别 | 人口流动 | 产业基础 | 土地供应 | 政策力度 | 房价趋势 |
---|---|---|---|---|---|
一线城市 | 持续净流入 | 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 | 供应稀缺 | 调控精准,支持刚需 | 稳中有升 |
二线城市 | 净流入为主 | 制造业、服务业扩张 | 供需平衡 | 因城施策,支持改善 | 趋稳分化 |
三四线城市 | 净流出或停滞 | 产业单一,就业机会少 | 供过于求 | 政策托底力度弱 | 横盘或回调 |
长期来看,中国房价将告别“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随着租赁市场完善、房产税试点推进、房产投资属性逐步弱化,房价将更多回归居住属性,涨幅与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匹配,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需理性看待房价波动,优先选择人口流入、产业支撑的核心城市,避免盲目追涨杀跌。
相关问答FAQs
Q1:当前中国房价是否存在全面下跌的风险?
A1:全面下跌的风险较低。“房住不炒”政策已形成长效调控机制,政策工具箱充足,可通过调整信贷、放松限购等措施稳定市场;核心城市供需结构紧张,人口和产业支撑仍在,难以出现普跌,但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流出、库存高企,可能面临局部调整压力,需警惕“量价齐跌”风险。
Q2:未来房价走势会呈现怎样的分化趋势?
A2:分化将是主要特征: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如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凭借优质教育、医疗、就业资源,将持续吸引人口流入,房价具备抗跌性和温和上涨潜力;弱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则面临人口流失、产业转型压力,库存去化周期较长,房价可能长期横盘或小幅回调,尤其缺乏产业支撑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警惕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