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中曲折前行,成都作为西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其房价走势既受到全国性政策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因本地城镇化进程、土地供应及区域规划等因素呈现出独特脉络,全年来看,成都房价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的震荡上行态势,上半年受“国五条”调控余波冲击,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房价涨幅明显收窄;随着政策执行力度减弱及刚需改善需求集中释放,下半年房价进入加速通道,区域分化特征进一步凸显。
政策调控:短期抑制与市场反弹的博弈
2013年初,房地产市场调控迎来关键节点,2月,国务院出台“国五条”,明确提出“稳定房价”的核心目标,要求各城市制定房价控制目标,严格实施限购措施,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至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1.1倍,并强化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征收,作为新一线城市,成都迅速响应,于3月出台实施细则,将限购范围扩大至全市域,二套房贷利率执行“基准1.1倍”的刚性要求,并要求开发商在取得预售证后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
这些政策短期内对市场情绪形成显著抑制,3-4月,成都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量环比骤降30%,购房者入市节奏明显放缓,开发商推盘意愿趋于保守,部分项目以“工抵房”“特价房”等形式降价促销,导致上半年房价整体停滞,据成都市房管局数据,2013年1-6月,主城区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同比仅上涨3.2%,涨幅较2012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4月单月甚至出现环比0.5%的微跌。
随着“国五条”调控效果不及预期,全国性政策环境在年中出现边际松动,成都虽未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但二套房贷在实际执行中有所放宽,部分银行将利率回调至基准的1.05倍,二手房个税征收因征管难度大而实际执行力度减弱,市场前期积压的刚需及改善型需求开始释放,尤其是5-6月传统“红五月”期间,成交量环比回升20%,开发商推盘节奏随之加快,房价逐步摆脱上半年颓势,进入上升通道。
供需关系:结构性矛盾支撑房价上行
2013年成都房价走势的核心逻辑在于供需两端的结构性失衡,供应端,土地市场呈现“量增价稳”特征,全年供应住宅用地约1350公顷,同比增加18%,但核心区域(如锦江、青羊)优质地块供应占比不足25%,导致地块楼面价同比上涨15%,间接推高新房开发成本,需求端,成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3年城镇化率达65.8%,新增城镇人口约22万,带来大量刚性购房需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动改善型需求释放,120-144㎡户型成交占比从2012年的38%上升至47%,成为市场成交主力。
供需错配在核心区域尤为突出,以锦江、青羊为代表的传统城区,土地资源稀缺且配套成熟,新房供应量仅占全市总量的18%,但需求占比达30%,导致房价“易涨难跌”;而高新南区、天府新区等新兴区域,尽管供应量较大,但产业聚集和规划利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供需两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13年成都主城区商品住宅供需比从上半年的1.2(供过于求)下半年的0.9(供不应求),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为房价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价格走势:全年稳中有升,区域分化加剧
全年来看,成都房价呈现“前稳后升”的阶梯式上涨态势,年初受政策抑制,主城区均价约8750元/㎡,上半年波动较小,6月末微涨至8950元/㎡;下半年随着需求释放,房价进入加速通道,9月突破9200元/㎡,12月末达9650元/㎡,同比涨幅达10.3%,其中下半年贡献了全年85%的涨幅。
区域分化成为2013年成都房价市场的最显著特征,传统核心区(锦江、青羊)依托成熟配套和稀缺资源,房价保持稳健增长,全年涨幅约6%-8%,其中锦江攀成钢板块凭借高端商业配套,房价突破1.35万元/㎡,成为全市房价标杆;高新南区依托国家级高新区产业优势,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人才,房价涨幅达13.5%,年末均价突破9800元/㎡,成为全市涨幅最快区域;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2013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规划利好带动房价从年初的7200元/㎡涨至8200元/㎡,涨幅13.9%,但区域配套尚不完善,房价上涨更多依赖预期;近郊区(双流、郫都)则因刚需外溢和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延伸段)开通,房价涨幅约8%-10%,成为首次置业者的重要选择。
为更直观展示区域差异,以下是2013年成都主要区域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对比表:
区域 | 年初均价(元/㎡) | 年末均价(元/㎡) | 同比涨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锦江区 | 9300 | 9900 | 5% | 核心地段、学区房、攀成钢规划 |
高新南区 | 8600 | 9800 | 5% | 产业聚集、人才流入、配套完善 |
天府新区 | 7200 | 8200 | 9% | 国家级新区规划、政策红利 |
双流区 | 7600 | 8200 | 9% | 刚需外溢、轨道交通开通 |
青羊区 | 9100 | 9600 | 5% | 老城区配套、改善需求集中 |
市场特征:改善需求崛起,产品结构升级
2013年成都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呈现“改善化”趋势,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及居住观念升级,购房者对户型、品质的要求提升,120㎡以上户型成交占比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开发商加大改善型产品供应,精装房、低密度住宅、花园洋房等成为新卖点,购房者心态从上半年的“观望犹豫”转向下半年的“积极入市”,尤其是9月后,“买涨不买跌”心理推动成交量加速回升,部分热门楼盘甚至出现“日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房价快速上涨也引发市场对调控加码的担忧,年底部分区域出现“抢跑”入市现象,短期投机需求有所抬头,但整体来看,成都房价仍处于合理区间,未出现全面过热迹象。
2013年成都房价走势是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土地供应及区域规划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半年政策抑制了市场过热,下半年随着环境宽松,房价回归自然增长通道,区域分化加剧,新兴区域成为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一年的市场变化,既反映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韧性,也为后续调控积累了经验——即需更加注重“因区施策”,平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FAQs
Q1:2013年成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1:2013年成都房价上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一是政策环境边际宽松,下半年“国五条”调控力度减弱,信贷环境改善释放了前期积压需求;二是供需结构失衡,核心区域土地供应稀缺导致新房供应不足,而城镇化带来的刚需及改善型需求持续增长;三是区域规划利好,高新南区、天府新区等新兴区域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市场预期,带动房价快速上涨。
Q2:2013年成都房价走势对后续市场有何影响?
A2:2013年成都房价“前稳后升”的走势及区域分化特征,对后续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房价上涨引发监管部门对市场过热的担忧,促使成都在2014年出台“认房不认贷”等微调政策以稳定预期;区域分化强化了购房者对“地段”和“规划”的重视,推动开发商向新兴区域布局,加速了成都“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同时使后续调控更加注重“因区施策”,应对不同区域的冷热不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