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百城房价整体呈现“窄幅震荡、区域分化”的运行特征,市场修复进程仍显温和,不同能级城市、不同区域间的价格走势差异持续凸显,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监测,2023年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79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01%,同比下跌0.11%;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82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15%,同比下跌0.34%,价格指数环比变化虽较5月(新房环比跌0.03%、二手房环比跌0.18%)收窄,但市场尚未形成全面回暖态势,结构性特征仍是主导房价走势的核心因素。

6月百城房价

整体趋势:环比跌幅收窄,同比延续调整,市场修复动能待加强

6月百城房价环比跌幅较5月明显收窄,显示随着前期政策效果逐步释放,市场下探压力有所缓解,新建住宅价格环比由5月下跌0.03%收窄至基本持平,31个城市环比上涨,较5月增加5个;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较5月收窄0.03个百分点,但仍是拖累整体价格的主要因素,仅18个城市环比上涨,数量较新房少13个,同比来看,新房价格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跌,二手房同比跌幅则扩大至0.34%,反映当前市场仍处于“量缩价缓跌”的调整阶段,尤其是二手房市场受挂牌量高企、业主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价格下行压力更大。

从市场成交量端观察,6月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长约5%,但同比仍下降12%,二手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长8%,同比降幅收窄至8%,显示“以价换量”仍是当前主流营销策略,购房者观望情绪虽略有松动,但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价格企稳仍需成交持续回暖的支撑。

区域分化:一线城市领涨,三四线承压,核心城市韧性凸显

百城房价的区域分化特征在6月进一步强化,城市能级、产业基础、人口流动等因素成为决定房价走势的关键。

一线城市:价格环比转正,核心区域领涨

一线城市凭借强大的资源虹吸效应和相对稳定的购买力,成为6月房价的“稳定器”,数据显示,4个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15%,涨幅较5月扩大0.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环比+0.2%)、上海(环比+0.1%)领涨,广州(环比+0.1%)、深圳(环比持平)跟随回暖,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1%,结束此前连续4个月下跌态势,核心学区房、优质改善型房源价格表现尤为突出,如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部分二手房挂牌价环比上涨3%-5%。

一线城市房价回暖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政策持续优化,如上海、广州下调首付比例至20%,北京优化“认房不认贷”政策,降低购房门槛;二是新房供应结构改善,核心区高端项目入市拉高整体均价;三是改善型需求释放,随着疫情后居住需求升级,换房需求逐步入市。

二线城市:涨跌互现,强二线表现优于弱二线

二线城市内部分化明显,杭州、成都、西安等“强二线”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1%-0.2%,而长春、沈阳、太原等“弱二线”则环比下跌0.2%-0.3%,二手房市场分化更显著,杭州、成都等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止跌转平(杭州环比+0.05%),而济南、石家庄等城市环比跌幅扩大至0.3%以上。

6月百城房价

强二线城市房价支撑主要来自产业和人口优势,如杭州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吸引年轻人口流入,2023年上半年常住人口增量超10万,带动住房需求持续释放;成都则因都市圈建设加速,周边人口向主城区集中,新房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约8个月),相比之下,弱二线城市面临人口外流、产业转型缓慢等问题,二手房挂牌量高企(如沈阳二手房挂牌量超20万套,创历史新高),业主降价促销现象普遍,价格承压明显。

三四线城市:价格延续下跌,库存压力制约修复

三四线城市房价延续下行趋势,6月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05%,跌幅较5月扩大0.01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0.1%,同比跌幅达1.2%,为各能级城市中最大,从区域看,东北、西北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居前,如吉林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4%,宝鸡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0.5%。

三四线城市房价疲软主因在于需求端疲软:一是人口持续流出,2023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不足1%,甚至部分城市出现负增长;二是高库存压力,截至6月,三四线城市新房去化周期普遍超过18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部分城市甚至超24个月,房企以价换量意愿强烈;三是购买力不足,居民收入预期尚未完全恢复,叠加房价下跌预期,购房意愿低迷。

下表为6月不同能级城市房价环比及同比变化情况:

城市等级 新房价格环比涨幅 新房价格同比涨幅 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 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
一线城市 +0.15% +0.8% +0.1% -0.2%
二线城市 -0.02% -0.3% -0.08% -0.6%
三四线城市 -0.05% -0.9% -0.1% -1.2%

重点城市分析:政策与供需共同作用,价格走势各异

北京:核心区学区房带动新房、二手房价格双涨

6月北京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2%,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均居一线城市前列,海淀区部分学区房因“多校划片”政策落地预期,优质房源挂牌价环比上涨3%-5%;通州区运河商务区新盘入市,均价6.5万元/平方米,带动区域新房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5%,政策层面,北京优化公积金贷款额度,多子女家庭最高可贷120万元,对改善型需求形成支撑。

杭州:亚运会预热带动新房成交,二手房价格止跌

6月杭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1%,成交量环比增长15%,主要受益于亚运会配套区域(如滨江区、萧山区)新盘集中入市,均价4.2万元/平方米,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格,吸引刚需购房者入场,二手房市场挂牌量回落至12万套(较5月减少2000套),价格环比止跌转平(+0.05%),部分热门板块如申花、未来科技城二手房议价空间收窄至3%以内。

6月百城房价

沈阳:高库存拖累房价,环比跌幅扩大

6月沈阳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3%,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0.4%,跌幅居全国前列,当前沈阳新房库存量超2000万平方米,去化周期约24个月,房企为加速回笼资金,打折促销现象普遍,部分郊区楼盘均价降至8000元/平方米以下(较2022年高点下跌15%),二手房市场挂牌量超18万套,业主“降价急售”房源占比达35%,进一步压制价格。

影响因素:政策宽松、供需博弈、预期转变交织

6月百城房价走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政策端持续宽松:6月全国超50城优化房地产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等,如南京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15%,苏州取消限购区域限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部分城市购房门槛降低带动成交量回暖。
  2. 供需关系失衡:三四线城市及部分弱二线城市新房供应过剩,二手房挂牌量高企,供大于求导致价格承压;而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核心区域供应偏紧,优质房源供不应求,价格相对坚挺。
  3. 购房者预期转变:随着“房住不炒”定位持续深化,购房者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预期已扭转,更注重性价比和居住属性,观望情绪浓厚,尤其是二手房市场,“买涨不买跌”心理导致成交活跃度不足。

未来展望:政策加码有望提振信心,分化仍是主旋律

展望下半年,百城房价或呈现“温和修复、持续分化”的态势:各地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尤其是核心城市可能优化限购、放松限贷,进一步释放刚性和改善型需求;城市间分化将加剧,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凭借产业、人口优势,房价有望企稳回升,甚至核心区域小幅上涨,而三四线城市及弱二线城市仍面临去库存压力,价格或延续阴跌趋势,整体来看,百城房价全面企稳仍需时间,市场恢复的持续性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力度和购房者信心的重建。

相关问答FAQs

Q1:6月百城房价中,哪些城市房价上涨明显?原因是什么?
A:6月房价上涨明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强二线城市(杭州、成都、西安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区优质项目入市(如北京海淀学区房、上海浦东高端住宅),叠加政策优化(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额度提高),带动价格环比上涨0.1%-0.2%;杭州、成都等强二线城市则受益于产业集聚(杭州数字经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和人口流入(上半年常住人口增量超10万),新房供应结构改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释放,推动价格环比上涨0.1%左右,部分城市因前期房价跌幅较大,6月出现“补涨”行情,如厦门、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止跌转平。

Q2:当前购房者应该何时入市?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A:购房时机的选择需结合城市能级、个人需求和市场供需情况:对于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刚需购房者,若政策持续宽松(如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限购放松)且个人购房能力充足,可择机入市,避免因观望错失良机;对于改善型购房者,可关注“卖旧买新”政策支持(如多城市推行“带押过户”),降低置换成本,而三四线城市及弱二线城市,由于库存高企、房价下行压力较大,建议谨慎观望,优先选择去化周期较短(低于12个月)、人口净流入的区域。
风险方面,需重点关注三点:一是房价波动风险,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继续阴跌,需避免“追涨杀跌”;二是流动性风险,选择口碑好、资金实力强的房企开发项目,避免烂尾风险;三是政策变动风险,关注各地限购、限贷政策调整,合理评估自身购房资质和还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