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问题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有人质疑“政府为何不直接控制房价”,认为通过行政手段限价、限购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政府并非“不作为”,而是选择“不直接控制”,背后涉及经济规律、市场机制、财政平衡、风险防控等多重考量,直接行政干预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可能引发更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而间接调控、制度建设才是更可持续的解决路径。
直接行政干预会扭曲市场机制,加剧供需矛盾
房价本质上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若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强制控制价格(如规定“新房售价不得超过X元”),看似能降低购房成本,实则会破坏市场自我调节功能,限价会导致开发商利润空间压缩,部分企业可能减少土地购置、放缓新房建设,甚至降低建筑质量,导致市场供给减少,2016-2018年部分城市实施严格限价后,出现“新房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的倒挂现象,引发购房者彻夜排队抢购,而开发商因亏损转而减少供应,反而加剧了供不应求,价格管制会抑制市场信号传递——当房价被人为压低时,需求端可能因“觉得便宜”而过度释放(如投资客、改善型购房者涌入),供给端却因“无利可图”而收缩,最终导致供需缺口扩大,反而可能催生黑市交易、捆绑销售等违规行为,反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土地财政依赖使政府难以通过“控地价”直接控房价
房价构成中,土地成本占比通常高达30%-50%,而地方政府是土地供应的垄断者,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约6.5万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9%),若政府为控房价直接降低土地出让价格,虽然能短期降低房价,但会大幅减少财政收入,进而影响教育、医疗、基建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最终损害长期民生福祉,土地供应规模也受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等政策约束,并非“想供应多少就能供应多少”,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即便政府增加供应,也难以完全匹配需求,单纯“控地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价上涨问题。
房地产对经济影响深远,直接控价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建筑、建材、家电、金融等数十个行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约7%,间接贡献超过20%,同时与地方债务、银行信贷深度绑定,若政府通过强硬手段(如强制降价、限制开发商融资)快速控房价,可能导致房企资金链断裂,引发债务违约潮,进而冲击银行体系,甚至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2014年部分城市房价下跌时,就曾出现房企降价跑路、项目烂尾、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等问题,最终不得不通过“棚改货币化”等政策刺激市场回暖,政府需要在“稳房价”与“稳经济”之间平衡,避免因短期控价引发长期风险。
保障性住房体系是调节房价的“长效药”,而非直接限价
政府并非不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上,而非直接干预商品房价格,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分流商品房市场的购买力。“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870万套(间),2023年已开工超过200万套,随着保障房供给增加,商品房市场的投机需求会被抑制,房价自然趋于稳定,通过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租购同权”政策,降低购房刚需的紧迫性,从需求端缓解房价上涨压力,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比直接限价更能精准解决不同群体的住房问题。
长期制度建设比短期价格管制更可持续
房价问题的根源在于供需结构失衡(如人口流入城市土地供给不足、货币环境宽松、投资渠道单一等),政府正通过长期制度建设逐步化解这些问题,在土地供应端,2023年自然资源部提出“增加住宅用地供应,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部分城市试点“集中供地”模式,增加土地市场透明度;在需求端,通过限购、限贷、差别化信贷政策抑制投机需求,2023年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4.2%,切实降低刚需购房成本;在制度层面,推进房地产税试点,持有环节的成本将抑制“囤房”行为,引导住房回归居住属性,这些措施虽然见效较慢,但能从根本上调节市场预期,实现房价长期稳定。
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效果对比
调控手段 | 作用机制 | 短期效果 | 长期影响 | 潜在风险 |
---|---|---|---|---|
行政限价(限价) | 直接规定商品房售价上限 | 房价表面下降 | 供给减少、质量下降、供需缺口扩大 | 黑市交易、开发商亏损、市场扭曲 |
市场调节(增加土地供应) | 通过增加住宅用地平抑地价 | 房价涨幅趋缓 | 供需趋于平衡、市场机制完善 | 土地财政短期承压 |
保障性住房建设 | 满足中低收入群体需求,分流商品房需求 | 商品房需求减少 | 住房结构优化、居住属性回归 | 财政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
房地产税试点 | 增加持有成本,抑制投机 | 投机需求下降 | 房价回归理性、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 可能引发短期抛售压力 |
相关问答FAQs
问:政府为什么不直接规定房价上限,让房价降下来?
答:直接规定房价上限(限价)看似能快速降低房价,但会破坏市场机制,开发商因利润压缩可能减少供给或降低质量,导致供不应求,反而引发抢购和二手房价格上涨(如限价后新房二手房倒挂),限价无法解决土地供给不足、货币超发等根本问题,长期看可能加剧供需矛盾,甚至催生黑市交易、捆绑销售等违规行为,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问:近年来房价调控政策不少,为什么房价还是居高不下?
答:房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土地供给稀缺、人口持续流入、货币环境宽松、市场预期等,调控政策需要时间见效,且不同城市差异大:一线城市因资源集中、人口流入多,即便增加土地供应,也难以完全匹配需求;三四线城市则因人口流出、库存高企,需要去库存而非控价,部分政策(如限购限贷)主要抑制投机需求,但改善性需求、刚需依然旺盛,加上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在推进中,市场供需平衡尚未完全实现,因此房价调整需要过程,长期制度建设比短期政策干预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