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标杆,近年来房价呈现持续上涨态势,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红利、供需关系、城市发展与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折射出城市活力的提升,也引发了关于居住成本与市场稳定的广泛讨论。
从政策层面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成都作为“双核”之一,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西部科学城、自贸试验区、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战略落地,推动城市能级跃升,成都户籍政策持续放宽,202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可“零门槛”落户,全年新增常住人口仍超2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住房市场带来刚性需求,2023年成都出台的“认房不认贷”政策,降低了改善型购房者的置换门槛,进一步释放了市场需求。
供需失衡是房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土地供应方面,虽然成都近年加大宅地供应,但核心区域(如高新南区、天府新区)优质地块稀缺,2023年主城区宅地成交楼面价达1.2万元/㎡,较2020年上涨35%,高地价直接推高新房成本,新房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态势,2023年成都新房成交面积约1800万㎡,同比增长12%,但库存去化周期仅8个月,低于12个月的合理区间,供需紧张态势明显,需求端则呈现“刚需+改善+投资”三重叠加:刚需占比约55%,主要来自新市民和青年群体;改善需求占比达45%,随着居民收入提升,换房需求持续释放;部分投资客看好成都长期发展,外地购房者占比约18%,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城市空间重构与价值重估也为房价上涨注入动力,成都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等新兴区域快速崛起,地铁、学校、医院等配套加速落地,以天府新区为例,2020-2023年其核心区新房均价从1.5万/㎡涨至2.2万/㎡,涨幅超46%,产业导入(如天府总部商务区)和生态宜居属性成为房价上涨的支撑。“中优”区域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提升了区域居住价值,带动二手房价格上涨,2023年成都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涨幅超过部分新房区域。
市场预期与资本推动同样不可忽视,在经济复苏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转向房地产,成都作为低线城市中房价相对温和、潜力较大的城市,吸引周边及外地资本流入,部分开发商在热点区域采取“高地价+高溢价”策略,通过“日光盘”“摇号抢房”等营销手段营造涨价氛围,强化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2023年成都LPR利率下调至3.8%,降低了购房融资成本,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
房价上涨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土地财政收入增长反哺城市基建,2023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增至578公里,新增三甲医院3家,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5%,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房价涨幅持续跑赢居民收入增长,2023年成都房价收入比升至14.5,超过国际合理区间(6-8),刚需购房压力显著增大,部分年轻人被迫选择郊区或“先租后买”,职住分离问题凸显,为稳定市场,成都2023年下半年出台“限购升级、二套首付60%、热点楼盘限售”等调控政策,新房价格涨幅较上半年回落3个百分点,调控效果逐步显现,但长期仍需平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成都2020-2023年房价及市场关键数据表 | 年份 | 人口净流入(万人) | 新房均价(元/㎡) | 同比涨幅(%) | 土地成交楼面价(元/㎡) | 去化周期(月) | |--------|--------------------|-------------------|---------------|-------------------------|----------------| | 2020 | 28.5 | 15000 | 8.2 | 8900 | 10.5 | | 2021 | 24.5 | 16500 | 10.0 | 10500 | 9.2 | | 2022 | 19.2 | 17200 | 4.2 | 11200 | 8.8 | | 2023 | 20.8 | 18000 | 4.7 | 12000 | 8.0 |
随着成都产业升级(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发展)和人口持续流入,房价仍有支撑,但政策调控将抑制非理性上涨,市场或进入“量稳价缓”的新阶段,房价涨幅与居民收入增长将逐步匹配。
FAQs
问题1:成都房价上涨是否与投资客涌入有关?如何有效抑制投资性需求?
解答:是的,投资客是成都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之一,2023年成都外地购房者占比约18%,部分热点区域投资性需求占比超20%,抑制措施包括:①强化限购政策,非本地户籍购房需缴纳3年社保;②实施差别化信贷,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利率上浮至LPR+60%;③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2024年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分流刚需需求。
问题2:普通刚需购房者如何在成都房价高位时合理购房?
解答:建议从三方面入手:①区域选择,优先考虑“中优”区域配套成熟的次新盘,或“南拓”“东进”板块中地铁已通、学校在建的潜力盘,性价比更高;②时机把握,关注淡季(如春节后、年底)开发商促销,或选择现房、准现房,避免期房烂尾风险;③政策利用,符合条件可申请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70万),或使用“首套房利率下限”(当前LPR-20BP),降低月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