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交易中,“房价双合同”是一种因政策限制、税费优化或融资需求等产生的特殊交易模式,指买卖双方(或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两份内容不同的合同:一份为在政府部门备案的“网签合同”,合同价格通常较低,用于办理贷款、税费缴纳或符合限价政策要求;另一份为双方实际履行的“补充协议”或“私下合同”,价格较高,真实反映房屋的实际成交总价,这种模式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政策调控严格的一二线城市曾较为常见,实则游走于政策与法律边缘,暗藏多重风险。
房价双合同的产生背景与动因
房价双合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市场环境与政策博弈下的产物,其核心动因可归纳为三类:
政策限价与市场价格的矛盾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多地政府实施“限价令”,要求新房备案价不得超过一定涨幅或上限,在市场供需紧张的区域,实际成交价往往高于备案价,为通过审批并实现销售,开发商会引导购房者签订两份合同:网签合同按限价备案,满足政策要求;补充协议约定购房者额外支付“装修升级费”“车位捆绑费”或直接补足差价,使实际总价回归市场水平,某新房备案价3万元/平方米,市场价4万元/平方米,购房者需在网签合同中按3万元/平方米办理贷款,再通过补充协议支付1万元/平方米的“装修费”,实际总价4万元/平方米。
税费优化的驱动
二手房交易中,契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通常以网签价(或税务核定的评估价)为基数计算,为降低税费,买卖双方可能故意压低网签价,而实际成交价通过补充协议约定,差额部分“体外循环”,一套实际成交500万元的二手房,网签合同写为300万元,契税(首套1.5%)可从7.5万元降至4.5万元,增值税(若满二唯一可免)虽不影响,但卖方可少缴纳个人所得税(差额20%),即(500万-300万)×20%=40万元。
融资需求的考量
部分购房者面临首付压力,希望提高贷款额度;开发商则希望加速资金回笼,通过双合同,购房者可在网签合同中体现较高价格(接近评估价),以获取更高银行贷款(贷款额度=网签价×贷款成数),而实际首付中需包含“差价补足款”,房屋实际总价600万元,首付30%需180万元;若网签合同写为500万元,贷款70%即350万元,购房者仅需支付首付150万元,剩余50万元差价通过补充协议约定,短期内缓解了资金压力。
房价双合同的运作模式与典型案例
双合同的运作因新房、二手房场景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新房场景:开发商主导的“价格拆分”
- 网签合同:价格=限价备案价(如3万元/平方米),用于办理房产证、按揭贷款,符合政府限价要求。
- 补充协议:约定购房者支付“装修费”“品牌使用费”等(如1万元/平方米),实际总价=网签价+补充协议费用(4万元/平方米),开发商通常要求购房者将补充协议费用支付至个人账户或第三方公司,避免资金流向监管账户。
- 案例:2021年深圳某楼盘,备案价5.5万元/平方米,市场价7万元/平方米,购房者需签订网签合同(5.5万元/平方米)和补充协议(1.5万元/平方米),总价7万元/平方米,贷款按5.5万元/平方米计算,首付30%即为115.5万元,剩余385万元贷款;而1.5万元/平方米的“装修费”需额外支付,计入购房总成本。
二手房场景:买卖双方合意的“避税操作”
- 网签合同:价格=税务核定的最低指导价(如区域评估价的70%),用于缴纳税费,降低交易成本。
- 私下协议:约定实际成交价(如市场价),差额部分以“家具款”“补偿款”等名义支付,通常为现金或第三方转账。
- 案例:北京某二手房,市场价800万元,税务评估价600万元,买卖双方签订网签合同(600万元),契税(首套1%)为6万元;私下协议约定实际成交800万元,买方需额外支付200万元,卖方实际到手794万元(扣除6万元契税),若按正常成交价,契税需8万元,个人所得税(差额20%)为40万元,合计税费48万元,通过双合同节省42万元。
房价双合同的风险与法律后果
双合同看似“双赢”,实则暗藏多重风险,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卖家,都可能因违规操作陷入纠纷。
对购房者的风险
- 法律效力风险:补充协议若违反法律法规(如逃税)或违背公序良俗,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一旦开发商违约(如烂尾、不交付“装修费”),购房者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 资金安全风险:额外支付的差价(如“装修费”)若未进入开发商监管账户,可能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而无法追回。
- 政策风险:若政府严查双合同,购房者可能面临补税、罚款,甚至被认定为“炒房”而限制购房资格。
- 二次交易风险:二手房网签价低,未来再次出售时,税费基数(如差额个人所得税)会因原网签价过低而大幅增加,增加交易成本。
对卖方的风险
- 税务风险:若被税务部门查实“阴阳合同”,需补缴税款、滞纳金,甚至面临罚款(偷税金额50%至5倍)。
- 债务纠纷风险:若购房者拒绝支付补充协议约定的差价,卖方虽可起诉,但因协议可能无效,难以追回款项。
- 信用风险:开发商若因双合同被处罚,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后续项目销售。
对市场秩序的冲击
双合同扰乱了价格形成机制,使限价政策形同虚设,加剧市场投机行为,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
监管政策与应对趋势
针对双合同乱象,多地政府已出台措施加强监管:
- 强化网签备案管理:要求网签价与实际成交价一致,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交易进行税务核验,必要时要求按评估价缴税。
- 打击违规操作:对开发商通过“双合同”逃税、违规销售的行为,处以罚款、暂停网签甚至吊销预售许可证。
- 推行“限价房”平价销售:部分城市增加限价房供应,通过“摇号”“公证”等方式确保公平,减少开发商通过双合同套利的空间。
随着房地产调控趋严和税收征管技术升级(如大数据监测交易价格),双合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购房者应优先选择合规交易,避免因小失大。
双合同 vs 单合同核心差异对比
对比项 | 双合同 | 单合同 |
---|---|---|
网签价 | 低(限价/避税) | 高(实际成交价) |
实际成交价 | 高(网签价+补充协议费用) | 与网签价一致 |
税费计算 | 按网签价(较低) | 按实际成交价(较高) |
贷款额度 | 按网签价(可能不足) | 按实际成交价(充足) |
法律效力 | 补充协议可能无效 | 完全合法有效 |
常见操作 | 补差价、装修费、避税 | 正常交易,价格透明 |
相关问答FAQs
Q1:房价双合同是否合法?签订双合同会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A:双合同本身不违法,但其中用于逃税、规避限价的补充协议因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民法典》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若被税务机关查实,买卖双方需补缴税款、滞纳金,开发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购房者若已支付差价但房屋出现纠纷(如开发商违约),因补充协议无效,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差价,部分城市将双合同纳入“失信行为”,可能影响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
Q2:购房者遇到开发商要求签双合同,应该如何规避风险?
A:优先选择正规开发商和诚信中介,拒绝签订“阴阳合同”,确保网签价与实际成交价一致,保留购房合同、付款凭证等书面材料,若开发商以“限价”为由要求签订双合同,可向当地住建部门、税务部门举报,或通过“12345”热线反映违规行为,若已签订双合同,应尽快咨询专业律师,评估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因协议无效导致损失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