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制造业城市,近年来房价走势备受关注,2023年以来,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东莞房价将暴跌”的论调在市场间流传,引发购房者、投资者和开发商的多方博弈,要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需从供需关系、政策调控、经济基本面及市场情绪等多维度综合分析。
从供需基本面看,东莞房地产市场正面临阶段性压力,供应端持续放量,2022年全市商品房供应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2023年一季度仍保持同比增长,部分非核心区域库存去化周期已超过18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需求端支撑力度减弱,2023年东莞常住人口增量回落至5万人,较2021年的12万人明显下滑,新增购房群体规模收缩,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的外溢需求因自身房价回调也趋于减少,导致东莞购房需求“缩水”,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成为房价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
政策调控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调整,自2021年“莞八条”出台以来,东莞实施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外地户籍需缴纳满3年社保方可购房,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二套不低于50%,2023年,虽然部分银行下调房贷利率至3.8%,但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市场信心尚未恢复,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2023-2025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万套,分流了部分商品房需求,政策面的持续收紧,使得投机性需求基本退出,市场回归居住属性,房价也随之向理性区间靠拢。
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同样影响房价走势,东莞经济高度依赖制造业,2023年GDP增速为5.2%,虽保持正增长,但较疫情前2019年的7.4%有所放缓,制造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压力,居民收入增速也随之放缓,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5%,购房能力受限,部分企业主因资金链紧张选择抛售房产套现,加剧了二手房市场的供应过剩,进一步拉低房价。
“东莞房价将暴跌”的论断也过于绝对,从区域结构看,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核心产业区域,依托高新产业集聚和政策红利,房价仍具备支撑,2023年一季度松山湖片区新房成交均价达3.2万元/平方米,同比仅微降3%;而部分非核心镇街如麻涌、望牛墩,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配套不足,房价已回调至2020年水平,部分楼盘跌幅超15%,这种“核心区抗跌、非核心区承压”的特征,决定了东莞房价难以出现全面暴跌。
政府维稳市场的措施也在对冲下行风险,2023年东莞推出“保交楼”专项借款,累计投放50亿元,推动问题项目复工交付;同时优化限购政策,允许“双证合一”家庭新增一套购房,释放改善性需求,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避免房价出现断崖式下跌。
综合来看,东莞房价短期内仍面临调整压力,尤其是非核心区域可能延续稳中有降的态势,但全面暴跌的概率较低,未来房价走势将取决于产业升级进度、人口流入规模及政策调控力度,市场或进入“量稳价缓”的新常态。
近五年东莞商品房市场核心数据 | 年份 | 供应面积(万㎡) | 成交面积(万㎡) | 库存去化周期(月) | 均价(元/㎡) | |--------|----------------|----------------|-------------------|--------------| | 2019 | 890 | 980 | 10 | 21500 | | 2020 | 1050 | 1100 | 11 | 23000 | | 2021 | 1180 | 1250 | 12 | 26500 | | 2022 | 1200 | 800 | 18 | 24500 | | 2023Q1 | 280 | 150 | 20 | 23000 |
FAQs
-
东莞房价暴跌对刚需购房者是利好吗?
短期来看,房价调整可能降低购房成本,但需警惕“买在下跌中”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产业基础好、配套成熟的核心区域,关注开发商资质和项目交付进度,避免因价格波动陷入“买在高点”的困境,长期而言,房价回归理性有利于刚需群体改善居住条件,但需结合自身资金实力和居住需求,而非盲目等待“暴跌”。 -
东莞哪些区域房价抗跌性较强?
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南城等区域具备较强抗跌性,松山湖依托华为等高新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收入人群支撑购房需求;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平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基建配套不断完善;南城作为东莞传统市中心,商业、教育资源集中,改善型需求稳定,这些区域供需关系相对健康,房价波动幅度小于全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