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房价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上涨后,进入调整期,整体呈现“稳中有降、区域分化”的态势,作为二线城市的典型代表,厦门房价的波动既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与自身土地供应、区域发展及市场供需结构密切相关,这一年,购房者观望情绪加重,开发商以价换量成为常态,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

2018厦门房价

2018年厦门房价总体走势

从全年数据来看,2018年厦门房价整体回调,但跌幅相对温和,且不同区域表现差异显著,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及克而瑞等机构数据,2018年厦门全市商品房成交均价约为4.2万元/平方米,较2017年的4.4万元/平方米下跌约5%,其中住宅均价4.3万元/平方米,同比下跌4.5%,分季度看,一季度市场延续2017年末的低迷,均价环比下跌3%;二季度随着部分开发商促销,成交量小幅回升,但价格仍承压,环比下跌1%;三季度政策环境略有宽松,市场情绪短暂修复,价格趋稳;四季度受年底房企冲量影响,均价小幅回落,全年呈现“先降后稳再降”的震荡走势。

与2016-2017年的“暴涨”相比,2018年厦门房价的调整主要源于政策的持续收紧及市场预期的转变,2016年10月厦门出台限购、限贷政策后,2017年房价涨幅明显收窄,2018年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投资需求被大幅抑制,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成为市场主力,但受限于购买力及观望情绪,市场整体处于“低温”状态。

区域房价分化:岛内坚挺,岛外承压

厦门房价的“区域分化”特征在2018年尤为突出,岛内(思明区、湖里区)由于土地稀缺、配套成熟,房价始终坚挺;岛外(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则因供应充足、配套相对薄弱,价格调整幅度较大。

各区域房价详情(2018年)

区域 商品住宅均价(元/平方米) 同比涨跌幅 特点分析
思明区 62,000 -3.1% 岛内核心区,学区房、地铁房资源稀缺,二手房成交量占比超70%,价格抗跌性强。
湖里区 54,000 -2.8% 产业集中,靠近岛外部分区域的新盘价格相对较低,但整体配套成熟,跌幅较小。
集美区 35,000 -6.7% 岛外热门区域,厦门北站、集美新城等板块供应量大,新盘竞争激烈,以价换量明显。
海沧区 33,000 -5.9% 依托海沧港、自贸区优势,高端盘与刚需盘并存,价格调整幅度居中。
同安区 26,000 -8.2% 岛外价格洼地,刚需盘集中,库存去化周期超18个月,开发商降价促销普遍。
翔安区 28,000 -7.5% 2018年土地供应量大,新盘入市量增加,价格下行压力显著。

从表中可见,岛内思明、湖里区房价仍保持在5万元以上,同比跌幅不足3%,而岛外同安区均价已跌破2.6万元,跌幅超8%,岛内外价差达2.4倍,较2017年进一步扩大,这种分化主要源于:岛内土地资源几近枯竭,2018年岛内仅成交2宗住宅地块,导致新房供应稀缺,购房者转向二手房市场,支撑了房价;岛外则因近年土地出让量大,新房库存高企,且产业和商业配套滞后于岛内,购房者对岛外房产的价值认可度较低,价格自然承压。

2018厦门房价

影响2018年厦门房价的核心因素

政策调控持续收紧,市场预期逆转

2018年,厦门延续了2016年以来的严格调控政策,限购(本市户籍限购2套,非本市户籍需连续缴纳2年社保或个税,限购1套)、限贷(首套房首付比例30%,利率普遍上浮10%-15%;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50%,利率上浮20%-30%)、限售(新购住房需取得产权证满2年方可转让)等政策组合拳精准打击投机需求,2018年厦门还加强了对房企销售行为的监管,严禁“捂盘惜售”“价外加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政策的持续高压使得投资客大量离场,购房者对“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被打破,观望情绪加重,导致市场需求端明显萎缩。

土地供应“岛紧岛松”,新房结构失衡

2018年厦门土地市场呈现“岛内稀缺、岛外充足”的特点,全年全市共成交住宅用地约200公顷,同比增加15%,但其中岛内仅成交2宗地块(分别位于思明区前埔-莲坂板块和湖里区五缘湾板块),合计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占比不足5%;岛外则成交住宅用地约190公顷,占比95%,尤其集美、翔安板块土地供应量激增,土地供应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岛内新房“一房难求”,而岛外新房库存高企,截至2018年底,岛外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约14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开发商为加速回款,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去化,拉低了岛外整体房价。

供需关系逆转:库存高企,成交萎缩

2018年厦门商品房供应量约为8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0%,而成交量仅75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供需比升至1.07,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分类型看,新房成交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2%,二手房成交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二手房因配套成熟、即买即住,更受刚需青睐,成交占比提升至33%,库存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约10个月,其中岛内去化周期仅6个月,供不应求;岛外去化周期14个月,供过于求,供需关系的区域差异直接导致了房价的分化。

经济与人口支撑:增速平稳,流入放缓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2018年GDP增长7.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基本面为房价提供了支撑,但人口方面,2018年厦门常住人口增量约5万人,较2016年的9万人、2017年的7万人明显放缓,人口流入速度的减弱削弱了刚需市场的购买力,厦门房价收入比已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达18.6,远超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3-6),高昂的房价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进一步抑制了需求。

2018厦门房价

2018年厦门市场表现归纳

2018年是厦门楼市“理性回归”的一年,房价告别暴涨,进入调整通道,区域分化、以价换量成为市场关键词,对开发商而言,资金压力加大,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降价促销、加快去化成为生存策略;对购房者而言,政策保护了刚需,市场回归居住属性,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仍使短期成交难以放量,总体来看,2018年厦门房价的调整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必然结果,也为后续市场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2018年厦门房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1:2018年厦门房价下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是政策调控持续收紧,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抑制了投资需求;二是土地供应结构失衡,岛外土地出让量大,新房库存高企,开发商以价换量;三是市场预期逆转,购房者观望情绪加重,供需关系逆转,成交量萎缩;四是房价收入比过高,居民购买力不足,刚需支撑有限。

Q2:2018年厦门岛内房价为何能保持坚挺?
A2:岛内房价坚挺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资源稀缺性,岛内土地供应几近枯竭,2018年新房成交量不足全市的5%,供需紧张;二是配套成熟,岛内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及交通资源,尤其学区房价值突出,吸引大量改善型购房者;二手房市场活跃,成交占比超70%,成为岛内房价的“稳定器”,相比之下,岛外新房供应过剩,配套滞后,价格自然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