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房价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房价必降”并非空穴来风的悲观论调,而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下的必然趋势,过去二十年,房价在城镇化红利、人口增长和宽松政策驱动下一路上涨,但如今支撑其上涨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房价回归理性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房价必降

从人口结构来看,房价上涨的核心动力——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1%,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购房主力人群(25-45岁)数量自2015年起开始减少,未来五年预计还将下降约10%,人口是房地产的“终极接盘侠”,当年轻人口萎缩、新增家庭数量下降,刚需支撑必然减弱,房价上涨失去最根本的动力源。

城镇化进程的放缓进一步削弱了房价上涨的支撑力,过去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从36.22%提升至66.16%,年均增长约1.3个百分点,但2023年城镇化率增速已降至0.5%以下,城镇化“下半场”的特征是从“人口进城”转向“市民化”,新增城镇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2466万人降至2023年的1196万人,三四线城市由于产业薄弱、人口净流出,住房早已供过于求,部分县城商品房空置率甚至超过30%,这些区域的房价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甚至面临下行压力。

政策调控的“紧箍咒”持续收紧,彻底改变了房地产的运行逻辑,2016年中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此后“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限购限贷”等政策层层加码,房企高杠杆扩张模式被终结,2023年,百强房企中有近半数出现债务违约,恒大、碧桂园等龙头企业的危机暴露了行业高周转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为回笼资金,房企不得不以价换量,新房折扣幅度普遍在10%-20%之间,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腰斩”现象,政策导向已明确:房地产不再是刺激经济的工具,而是回归居住属性,这意味着房价告别“单边上涨”进入“双向波动”时代。

供需关系的根本逆转是房价下行的直接推手,过去二十年,房地产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但当前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超过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超过20个月(合理区间为12个月以内),更重要的是,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截至2023年底,北京、上海、杭州等2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合计超过200万套,较2020年增长80%,二手房市场的“堰塞湖”效应显现,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普遍,购房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二手房,进一步挤压新房价格空间。

房价必降

从居民杠杆率和购买力来看,房价上涨已触及天花板,2023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62.1%,较2015年上升近20个百分点,房贷收入比已超过国际警戒线,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叠加就业压力,购房能力持续下降,央行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仅有14.6%的居民“更多储蓄”用于购房,较2019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而“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不足5%,当居民无力承担高房价,房价便失去了上涨的“群众基础”。

不同城市将呈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由于资源集聚效应,房价可能保持相对坚挺,但涨幅将大幅收窄;二线城市整体进入盘整期,核心区域具备韧性,非核心区域面临下行压力;三四线城市则普遍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房价可能持续阴跌。

综合来看,房价下降是人口、政策、供需、购买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灾难,而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过程,有利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房地产市场将进入“总量见顶、结构分化”的新阶段,房价回归理性,才能真正实现“房住不炒”的初心,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

相关问答FAQs

房价必降

Q1:房价下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A:当前房价下行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有本质区别,中国居民购房首付比例普遍在30%以上,银行对房企和个人贷款的审慎度较高,且房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占比不足20%,政策层面已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房企纾困基金等工具,可有效防范风险蔓延,房价更可能是“温和下行”而非“断崖式下跌”,系统性金融风险可控。

Q2:现在适合刚需买房吗?应该关注哪些因素?
A:刚需买房应结合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避免盲目跟风,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城市基本面,优先选择人口净流入、产业支撑强的核心城市或都市圈;二是区域位置,优先靠近地铁、学校、医院等配套完善的成熟板块;三是性价比,对比新房与二手房价格,选择折扣合理、无烂尾风险的楼盘,可关注保障房政策,部分城市推出的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更经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