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房住不炒”定位深化、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的关键阶段,彼时的房价既带有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上涨惯性,也因“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政策而呈现区域分化加剧的特征,从全国范围看,2018年的房价是过去十年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也是后续市场调整的“预演期”,其背后折射出经济转型、人口流动、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全国房价整体水平:量价齐升但增速放缓
2018年,中国商品房市场仍保持“量增价稳”的态势,但增速已较2016-2017年明显回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销售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较2017年分别下降6.4个和1.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约为873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7%,涨幅较2017年回落3.7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均价854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5%,涨幅较2017年回落4.2个百分点,显示出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房价仍处于全国高位,2018年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均价达12018元/平方米,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842元/平方米和5305元/平方米,东北地区为5313元/平方米,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城市(如西安、长沙、贵阳)因人口流入加速和产业政策支持,房价涨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区域市场的新热点。
主要城市房价分化:一线趋稳,二线领涨,三线棚改拉动
2018年房价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化加剧”,不同能级城市、同一城市不同板块间价格差异显著,一线城市在严格调控下房价趋于稳定,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均价分别为67842元/平方米、65348元/平方米、32131元/平方米和54193元/平方米,同比涨幅分别为-0.6%、-1.2%、3.5%和2.8%,其中北京、上海房价同比小幅下跌,广州、深圳涨幅也明显低于2017年。
二线城市成为房价上涨“主力军”,尤其是一些强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武汉、南京),2018年商品住宅均价同比涨幅普遍在10%-20%之间,杭州2018年商品住宅均价达2780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8.5%;成都均价约1320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5.2%,核心区域“一房难求”“摇号买房”现象频现,背后是产业升级吸引的人口流入(如杭州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达33.3万,居全国第一)和宽松的信贷环境。
三四线城市房价则呈现“冰火两重天”:受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推动,部分三四线城市(如洛阳、襄阳、扬州)房价快速上涨,2018年这些城市商品住宅均价同比涨幅普遍在8%-15%之间;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如东北部分城市、中西部资源型城市)房价滞涨甚至下跌,库存压力依然较大,以下是2018年部分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均价及同比涨幅情况:
城市 | 2018年均价(元/平方米) | 同比涨幅(%) |
---|---|---|
北京 | 67842 | -0.6 |
上海 | 65348 | -1.2 |
广州 | 32131 | 5 |
深圳 | 54193 | 8 |
杭州 | 27800 | 5 |
成都 | 13200 | 2 |
武汉 | 14500 | 8 |
西安 | 12800 | 1 |
洛阳(三线) | 8500 | 4 |
长春(三线) | 7800 | 2 |
影响房价的核心因素:政策、人口与经济的三重博弈
2018年房价走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调控是最直接的影响变量,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定位,强调“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各地因城施策调控力度持续加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将限购、限贷政策延长至“认房又认贷”,二线城市如杭州、西安则出台摇号购房、限价政策,抑制投机需求,货币政策方面,2018年央行5次降准、1次降息,但房贷利率整体上行(首套房贷款利率较2017年上升0.3-0.5个百分点),对购房需求形成一定制约。
人口与产业是支撑房价的长期因素,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仍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核心区域流动,导致这些城市住房需求刚性增长,深圳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达49.83万,带动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5.2%;成都依托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集群,吸引大量青壮年人口,住房去化周期缩短至6个月以下,房价支撑强劲。
土地市场对房价的传导作用显著,2018年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总额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一二线城市土地楼面价同比上涨8.3%,地价占房价比例普遍超过40%(部分核心区域超50%),高地价直接推高了新房售价,棚改货币化安置在2018年达到高峰(全年棚改开工量626万套,货币化安置比例约40%),向三四线城市释放了大量购房资金,短期内推高了当地房价。
市场运行特点:从“普涨”到“结构性机会”的转变
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告别了2016-2017年的“普涨”时代,呈现出“结构性机会”主导的特征,购房者对区域和板块的选择更加理性,核心地段、优质学区、地铁周边的房产仍受追捧,而远郊、配套不足的房产则面临滞销;开发商策略从“规模优先”转向“利润优先”,更倾向于在核心城市拿地,三四线城市土地流拍率明显上升(2018年全国土地流拍宗数达721宗,同比增157%)。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房地产市场风险也开始显现,部分三四线城市因过度依赖棚改货币化安置,房价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撑,一旦政策收紧(如2018年棚改计划量减少513万套),房价可能出现回调;房企债务风险逐步积累,全年房企债券违约金额达314亿元,同比增长316%,为后续行业调整埋下伏笔。
小结
5年前的2018年,中国房价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框架下,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调整,区域分化、市场理性成为关键词,彼时的房价既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需求释放,也暴露了土地财政、棚改政策等短期工具的局限性,如今回看,2018年房价走势是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渡的重要节点,为后续“三道红线”、集中供地等调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提供了历史视角。
相关问答FAQs
Q1:2018年买房和现在买房,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1:2018年买房正处于“房住不炒”政策初期,市场仍存在“短期炒作”空间,部分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快,购房者杠杆率相对较高(2018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约53.2%);而现在房地产市场进入“全面调整期”,政策更强调“稳预期”,房价整体趋稳,购房者更注重“刚需”和“改善”属性,杠杆率受到严格限制(如“三道红线”限制房企融资,“房贷集中度管理”限制银行信贷投放),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购房选择更理性。
Q2:2018年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现在房价表现如何?
A2:2018年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如西安、杭州、成都等),后续房价走势出现分化:部分城市因产业持续升级和人口流入支撑,房价保持相对稳定(如杭州2022年商品住宅均价较2018年上涨约35%,年均涨幅约7.8%);但也有部分城市因调控政策加码(如限价、摇号)和市场需求透支,房价出现阶段性回调(如西安2022年商品住宅均价较2018年上涨约20%,年均涨幅不足5%,明显低于2018年22.1%的涨幅),总体来看,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房价上涨动力已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