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房价,通俗指房产交易中实际成交价与网签备案价不一致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网签价低于实际成交价,是房产市场规避政策与成本的“潜规则”产物,这一现象背后,交织着政策、利益与风险的多重博弈,对市场各方均产生深远影响。
阴阳房价的成因:多方利益驱动的“灰色操作”
阴阳房价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限制、税费成本与市场供需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成因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案例 |
---|---|---|
避税需求 | 契税、增值税等税种以网签价为计税依据,网签价降低直接减少税费支出。 | 一套实际成交价200万的房产,网签价按120万备案,契税从2万(200万×1%)降至1.2万(120万×1%),卖家少缴增值税约8万(差额5.6%)。 |
规避限贷政策 | 银行贷款额度以网签价和评估价较低者为基准,网签价降低可提高贷款比例,减少首付压力。 | 首套房首付30%,实际成交价300万,网签价200万,贷款额从210万(300万×70%)提升至140万(200万×70%),首付从90万降至60万。 |
银行评估价制约 | 银行评估价常低于实际成交价,网签价需匹配评估价才能获得足额贷款,被迫“做低”网签价。 | 房产实际售价250万,银行评估价仅200万,购房者需按200万网签才能贷款140万(200万×70%),另需自筹110万(含50万差价)。 |
中介机构推动 | 部分中介为促成交易,以“低首付”“低税费”为噱头,协助客户阴阳合同操作,获取佣金。 | 中介告知客户“可通过做低网签价省下10万税费”,诱导客户签订两份合同,一份网签备案,一份实际成交。 |
阴阳房价的影响:风险与扭曲并存
阴阳房价虽能短期降低交易成本,却埋下多重隐患,扰乱市场秩序。
对购房者:短期看似“省钱”,实则风险重重,若银行发现网签价虚高(实际成交价远高于评估价),可能拒贷或要求补足首付,导致交易失败;合同纠纷时,网签价低导致违约金计算基准模糊,购房者权益难以保障;未来出售房产时,较低的网签价会推高再次交易的差额增值税,增加长期成本。
对卖家:虽可短期避税,但面临违约风险,若买家因贷款问题无法付款,卖家可能需承担违约责任;税务部门若通过大数据核查历史交易,可追溯追缴税款及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甚至面临罚款(税款50%-5倍)。
对市场:扭曲价格信号,削弱政策效力,官方网签数据失真,导致限价、限购等政策效果被稀释;助长投机行为,部分投资者利用阴阳合同“低买高卖”,加剧市场波动;长期看,会破坏市场信任基础,滋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对税收: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契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均以网签价为依据,阴阳房价每年导致地方税收损失数百亿元,影响公共服务资金供给。
应对建议:规范交易,防范风险
遏制阴阳房价需多方合力:购房者应拒绝“低价诱惑”,核实房源真实成交价,保留实际付款凭证;卖家需规范合同条款,明确网签价与实际成交价差异的处理方式;中介机构应坚守合规底线,不得协助造假;监管部门需加强网签价格监测,建立“成交价-评估价-网签价”比对机制,对异常交易重点核查,同时完善税收征管系统,利用大数据追踪资金流向。
相关问答FAQs
阴阳房价交易中,购房者如何防范风险?
答:核实房源真实市场价值,可通过周边同类房产成交价对比,避免网签价与实际价差距过大(通常建议不超过10%);要求中介明确告知贷款风险,提前与银行确认贷款政策,确保网签价符合贷款要求;签订合同时补充约定“若因网签价导致贷款失败,双方责任划分”,并保留实际付款记录(转账凭证、收据等),确保交易可追溯。
阴阳房价是否违法?会有什么后果?
答:阴阳房价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偷税行为;若涉及合同诈骗(如虚构交易价格骗取贷款),还违反《刑法》,对购房者,税务部门可追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税款50%-5倍),情节严重者(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且偷税数额超1万元)将追究刑事责任;对卖家,除补缴税款外,还可能被列入税务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贷款等;中介机构若协助造假,将被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